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新一轮资金紧缩正在酝酿中 加息即将浮出水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9日09:17 南方日报

  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2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7.9991元。人民币再度“破八”。实际上,近半个月来,人民币汇率“八上八下”已经折腾了多个轮回。

  央行突然加大资金回笼力度

  央行行长周小川26日在出席国际清算银行年会时表示,为了实现更好的经济结构,央行将作出政策调整,但同时将适度收紧货币政策,这其中可能包括人民币汇率问题。

  周小川并非首次表达紧缩的决心。而央行副行长吴晓灵近期也在多个公众场合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与此同时,摩根士丹利(大摩)首席经济学家罗奇也认为,面对中国两年内的第二次经济过热局面,央行应采取更加严厉的紧缩措施。

  基于此,昨日不少专家认为,如果6月份数据仍然在高位运行,央行下一步的紧缩政策可能是提高存贷款利率和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但也有不少业界人士认为,在央行高层人士已经多次放出将再度推出紧缩措施的风声后,中国的货币政策趋紧已成大势,但其具体走向则越显迷离。

  上周,央行在公开市场净回笼资金350亿元,资金回笼力度有所加强。27日,央行又实施了一笔7天期正回购,中标利率为2.2%,但其发行量达到了“惊人”的800亿元。而当日只有一笔250亿元的正回购到期,这样央行仅27日便从市场净回笼资金量850亿元。

  业内分析人士表示,央行公开市场突然加大资金回笼力度,彻底打破了市场此前以为央行会稳步回笼资金的预期,它也表明新一轮的资金紧缩正在酝酿中。

  专家:加息登台已是“临门一脚”

  尽管对当前中国经济将滑向通缩还是通胀的争议不绝于耳,但从官方近期的多次表态中不难判断:如何有效防治经济运行中出现过热苗头,已经成为货币当局不得不着力化解的难题之一。

  今年4月底,央行将贷款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但其“降温”效果并不明显。在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的易宪容看来,不久前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应该能起到一次性冻结流动性1500亿元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信贷与投资的扩张。但相对于目前国内银行体系存在的9万多亿流动性来说,1500亿流动性仅是杯水车薪。

  时至6月,央行又使出了在经济学界看来十分严厉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多项措施,但无论从央行采用过的公开市场操作手段或非市场手段来看,“加息”始终没有被抛至台前。这难免加大了各方对于周小川关于“未来仍将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之言的猜想——加息是否将迈出登台的临门一脚?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研究室主任彭兴韵博士认为,在全球都在警惕通货膨胀的前提下,很多国家纷纷采取加息措施,这些都给了央行加息的空间。

  易宪容也对加息充满期待。他认为,就目前中国的宏观金融形势来看,从表面上看国内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银行信贷过度扩张,是由于国内金融市场流动性泛滥之结果,因此收缩金融市场过多的流动性,是央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当务之急,但实际上,金融市场过多的流动性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其根源何在?如果不从根源上入手,而仅是从货币供应的总量上来调整、来控制,这只是问题表象之表象。

  摩根大通上周发布报告称,年底前中国可能加息0.25个百分点;紧随其后,大摩的预测更令人“胆战心惊”,大摩亚太区首席经济师谢国忠判断说,“中国可能在8月之前将存款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在年底前再加0.27个百分点”,亦即年底前中国可能两次提高存款利率,累计上调幅度将达到0.54个百分点。

  货币政策面临三难选择

  央行货币委员会专家委员余永定认为,当前中国的货币政策出现三难选择:一是需要紧缩货币,二是要考虑商业银行效益,三是要保持汇率的稳定性。“现在就是搞一个折衷,什么都要牺牲一点。”

  他表示,中国的货币政策有许多目标,这些目标之间可能会产生一些冲突,相互矛盾,使得顾此失彼。“比如中央银行想升息的时候,如果考虑到汇率,就不一定能够升息。”在他看来,继续加大人民币升值幅度已成为可供政策层面选择的重要货币政策之一。

  招商基金固定收益投资部总监周理也表示,在官方紧缩性货币政策的预期下,人民币的升值步伐很可能在下半年适度加快。

  “当前中国不愿意提高存款利率的原因是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大摩亚太区首席经济师谢国忠认为,“为了抵制投机人民币的国际游资,中国不得不刻意使中美之间的利差维持在一定的幅度。但现在利差因素的束缚将有所放松,中国进一步加息的机会正在浮现。”他认为,即便将中国目前6个月的存款利率从2.07%提高到3.1%,中美之间的利差仍在可控范围内,不会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专家们判断,如果采取加息之策,至少可以抑制当前过热的房地产投机,而且还有助于刺激消费。不过,包括谢国忠本人在内,不少专家同时强调说,不能将对宏观经济的“降温”过多地寄望于加息,毕竟,在市场化利率政策难以奏效的情况下,如何有效控制信贷增长尚难以找到通治百病的“神丹妙药”。

  本报驻京记者郑春峰

  图:

  是否加息,央行面临三难选择。郑春峰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