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和风细雨”式审计的无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9日10:08 红网-三湘都市报

  ■王毅

  27日下午,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作关于2005年度中央预算执行的审计工作报告。令人关注的是,在今年的审计报告中,难以看到具体部委的名字。这种不点名的改变是否意味着,从今年开始,被称为“审计风暴”的审计报告开始温柔变脸了呢?(《新京报》6月28日)

  对于这种转变,审计署的相关官员解释为,不点名不是迫于压力,而是试图改变统一公布所产生的“风暴”,由一年一公布的“审计风暴”转变为分期分批公布的“和风细雨”式。

  所谓的“和风细雨”,其实就是让审计工作形成制度化、理性化的一种体现,特别是让审计工作形成一种不可或缺的惯性,成为所有政府部门大脑中必须紧绷的一根弦,让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更充分地发挥出来。如果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显然“和风细雨”式的转变是可以接受的。

  可惜现实语境并非如此。因为审计工作由“风暴”化为“和风细雨”,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这样一个事实:虽然每年的“审计风暴”来势汹汹,具有足够大的气势,但“风暴”过后,人们却往往发现审计归审计,处理归处理,鲜有人因此受到实质性影响。这样的结果,显然是对“审计风暴”所起作用的蔑视。

  其实,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在属于审计署职责范畴之内的处理自然都好办;但若是具体到公众更为关心的如何处置那些有问题的单位以及相关官员,则已经超出了审计署的权限,而进入到多个部门协作的程序。在这个程序中,又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置,也同样事关审计的力量与审计的形象。如果审计的效应仅仅止于公布或是不公布某些有问题单位的名单,而与最终的处置不能划上对等的符号,那么审计的力量无疑是极为有限的。

  从这个层面观照审计署的这次转变,就有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味道。当审计与处置还难以完全对接时,审计署就算是“审计风暴”与“和风细雨”交相使用,恐怕也不能让审计的力量充分施展出来。如果拿点不点名当回事,那也太小看那些明知故犯的违规部门与官员了。

  显而易见,如果想让审计发挥出更大的监督力量,必须有后续的实质性处罚的跟进。如果缺乏对这一程序的完善,那么无论审计方式如何转变,都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我们说“和风细雨”式的审计是一种无奈,原因正在于此。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