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付瑞雪:审计报告不点名是更加理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9日14:01 东方网

  今年,李金华向人大所做的在审计报告中,通篇看来,“不点名”是今年审计报告的一个改变。不点名的改变是否意味着,从今年开始,被称为“审计风暴”的审计报告开始温柔变脸了呢?

  昨晚,央视新闻会客厅主持人董倩直截了当的发问:看到这样的一种对比之后,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有这样的疑问,是不是你们审计署可能往年的名点多了,今年受到的压力大

了,所以自然就缩手缩脚?审计署法制司司长王秀明回答说:不是压力的问题,只是在报告的写法上,在体例的安排上,按照新修订的《审计法》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我觉得报告更加理性,更有利于对这些问题的揭露的层次更加深,问题更能够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在此后的对话说,主持人不断就这个问题连续发问,王秀明司长接连用“理性”二字回应。那么,不点名究竟是迫于压力还是更加理性呢?究竟是走向常态常规还是温柔变脸、缩手缩脚呢?究竟有利于发挥审计“看门狗”作用还是削弱审计的职能作用呢?不点名是退步还是进步呢?可以说,一连串问号闪现在百姓特别是年年关注“审计风暴”的各界人士的脑海里。

  笔者认为,今年审计报告的宏观共性的表述以及多说成绩少说不足的文字语言,与过去几年相比无论从影响力还是吸引力,无论从震慑力还是引起人大代表的注意力上都力度不到,相信作用和效果也不如前几年。

  审计工作是以发现问题为天职的,作为审计工作的年度报告应该把大部分篇幅放在揭露问题上,而不是宣扬成绩和歌功颂德上。王秀明司长说,由于篇幅所限,不能点太多单位的名字,而这个篇幅被宣扬成绩占用了,才不能点名式揭露问题了。

  审计工作必须发挥震慑作用,这就要求要敢于和勇于利用公开手段直截了当地揭露问题和暴露问题。试想,前几年,公开点名式的审计风暴刮的那样猛烈,社会反映和舆论那样大,而有些单位还“屡审屡犯”,年年榜上有名,并且数额依然巨大。假若不点名了或者不在向人大报告的审计报告中点名了,那么,一些单位会更加有恃无恐,会更加我行我素。

  况且,人民代表大会是代表人民的最高权力机构,财政资金主要来源于纳税人的纳税,这个资金到底使用如何,审计监督机构有义务把详细情况通过人大告知人民。只有像往年一样,把审计过的财政预算单位情况,较为详细地公开公布,才能发挥社会舆论、新闻媒体、全国人大等全方位监督作用,才能震慑违规违纪单位甚至发现犯罪线索。要说制度化、常态化应该把这种做法制度化和常态化。不点名不是制度化和常态化,更不是理性化。也不利于发挥全方位监督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社会效果,更不利于监督问题的整改、纠正和处理。

  因此,在向全国人大的年度审计报告中,应该主要讲审计发现的问题,应该发挥过去集中点名违纪单位的做法,这样才能发挥审计的更大作用。


作者:付瑞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