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欺骗”分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9日15:01 新民晚报

  吴强

  不少市民已习惯了:生活中碰到事,拨打本报962288热线反映。热线成了一面折射社会万象的镜子。因为工作关系,每天都“照镜子”,发现有关欺骗的读者来电比比皆是。

  被骗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轻信。轻信对方的承诺、对方的软弱、对方的无助,于是,慷慨解囊。钱款脱手,不知实情的为自己的善举而欣慰,知道了实情的则因为好心被利用而后悔、愤怒。日前就有报道,一对来沪就医的父子,将自己的包袋剪开谎称遭窃,博得好心人的同情,捐款捐物,后来在警方介入调查时“穿帮”。轻信往往由于善良,无可厚非,马克思就曾表示他最能原谅的缺点便是轻信。

  另一种是贪小:相信天上会掉下馅饼,相信有免费午餐,相信那块云彩的雨正好落在自己头上。案例随手拈来:有人兜售偷来的笔记本电脑,30000元只卖2000元;有人突然发来短信或者寄来信,说你中了数十万元大奖;“富婆”无子,出高价找人“帮助”怀孕,等等。虽也将信将疑,但当贪小心理占了上风,就想这等好事,不做白不做,掏钱后才恍悟被骗。

  相应地,欺骗者也有两种:

  一种是“表演艺术家”。要能让人轻信,必要有一定演技:或者口沫横飞、赌咒发誓,或者痛哭流涕、装腔作势。主旨是“动之以情”,演得越像,受骗者掏钱越快。

  另一种是“大众心理学家”。施骗者仔细琢磨了人的心理,知道用怎样的情节和理由来击中人心最软弱的部分。主旨是“晓之以理”,越为人精打细算,越让人心悦诚服,行骗得手的可能性也越大。

  分析受骗,是为了提醒受骗人戒除“心病”,练得“百毒不侵”;分析施骗,是为了提醒施骗人,会表演、懂心理,你一定也是聪明人,干什么不好,非要骗人利己,良知何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