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二、三志愿不能成摆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30日00:00 东南早报

  □江苏省南京市雅力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近日在全市18个区县进行了“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意向”快速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一年二考”高考方式的认可程度和对考评录取机制及录取方式的满意度相对偏低,其中七成被调查者对现行高考录取方式不满意。(《北京青年报》6月28日报道)

  缘何对于时下的高考录取机制和方式,国人还是不满者众呢?我们不妨从一些最基本,也最令公众不满的典型事例说起:其一,无效志愿。考生填报的志愿表上白纸黑字写明有报考院校的一、二、三志愿之分,每所院校中又分有专业的一、二、三志愿,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二、三志愿基本只能是做个样子,填个心理安慰,真正有用的却只有第一志愿。原因何在呢?对于不少高校来说,第一志愿似乎是一个面子问题,如果你第一志愿不报我,那么即使你的成绩比第一志愿报我的考生高,我也宁可选劣而去优,也“不吃剩饭”,大有招了二、三志愿就没了气节,丢了脸面似的。

  其二,与“无效志愿”相对应的则是对于考生录取机会被剥夺。高招的关键是在公正公平的前提下,保证考生获取最大最优的录取机会。而现实的高招过程,却恰恰是将最为关键的“公平”因素摆在了后面,报考同一院校的两名考生,分数一高一低,但仅仅因为高分考生的“第二志愿”而不得不默认落榜的事实,而低分者反而能被顺利录取。如此荒唐的结果,高校招生录取工作怎能不受到质疑?怎能不引来七成师生的不满?

  我们并不否认不少高校在招生录取模式上正努力进行着尝试,但是最基本,也最容易做到的,实际上是放下高校的“面子”问题,真正将公正公平和考生的机会作为重点考虑的对象。事实上,将目前第二、第三志愿填与不填一个样改变为填了就能受到同等对待的“有效志愿”,高校并不会因此而颜面扫地,相反,当考生们从中受益,获得更多公平的机遇时,高校不仅优化了生源,更赢得了尊重,而公众对高考招生录取的满意度显然会因此而提高几个百分点。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