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阜矿:生产与安全两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30日03:27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迟洪江

  “2·14”孙家湾特大矿难的阴影尚未散去,发生在辽宁阜新的“6·28”五龙煤矿矿难在28个月后接踵而来。而令人颇为惊讶的是,两次矿难,都是因为瓦斯爆炸,都是发生在扩建的老旧矿井中。

  “这是惊人的相似,可怕的重复。”一名老技术人员充满忧虑地说,安全生产天天讲,不能说不重视;安全投资年年投,也不能说不重视。但当你想想这些矿都是什么底子时,你就会发现,再重视也难免出问题。报纸上探讨过“大矿大难”的问题,根子就在于大矿有能力扩建、改建那些“有潜力”的矿井,小的毛病治好了,产量提升了,但出了事就是大事。

  记者了解到,此次出事故的五龙矿是阜矿集团改扩建项目。在国务院和省政府的支持下,阜矿筹集了6.366亿元资金,从2003年起对五龙矿、清河门矿等进行改造。其中五龙矿计划总投资3.2亿元,由国家、省政府和企业各投资6570万元,贷款1.3亿元,从2003年12月开始至2007年4月结束,目标是通过改扩建使每年新增生产能力150万吨,实现利润6190万元、税金2958万元。

  “这样的矿以前没人敢采,成本高,瓦斯多。但现在我们是死马当活马医,没办法,别的矿没煤可挖了。”矿里的人很清楚,除非把这些矿彻底关了,才能从根子上解决矿难问题。可是,“关了矿井就会断掉许多人的生路,政府、煤矿企业以及矿工本人都不愿意看到这个结果,这是个两头儿为难的事”。

  煤炭曾是阜新市主要的经济支柱,由于多年来的强力开采,阜新煤炭资源已接近枯竭。

  新旧世纪之交,新邱矿、平安矿、东梁矿相继破产,连占有当年阜新矿区半壁江山的海州露天矿也已衰落。2001年12月,阜新成为国务院确定的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2002年后,阜矿决定在转型发展非煤产业的同时,对现有矿井进行改扩建,利用仅存的煤炭资源,将煤炭年产量稳定在800万吨左右,以便“掩护矿区经济转型”,为发展非煤经济赢得时间和空间。

  阜新矿区多年来一直靠海州露天矿吃饭,每年用海州矿两亿多元的赢利来弥补其他9个井工矿的亏损。但是,海州矿资源也在枯竭,也面临破产,阜新煤业经济的支柱只好转移到“井工矿”上。这种井工矿深置于地下,常伴有较高瓦斯含量,正是中国上万家国有大中型煤矿企业目前所开采的“主力矿”。为了生产,安全成本势必大幅度提高。同时,老牌国有煤矿企业还要面临资源枯竭的威胁肩负赡养老职工、保证就业等多重责任。

  据相关人士介绍,阜矿集团先后投入生产材料款2.6亿元、设备款1.2亿元、配件款6120万元,用来补还生产欠账,弥补生产后劲不足。矿井实行分期改造,边改造边生产。在安全上投入6000多万元,对五龙矿、艾友矿、海州立井的通风进行了改造,并完善了瓦斯监测、瓦斯抽放、消防、防冲击地压等设施。

  2003年,阜矿集团共生产商品煤1063.45万吨,比上年增产138.68万吨,创24年来的新高。其中,井工矿生产商品煤842.98万吨,占全矿区商品煤产量的79.3%。8个井工矿全部赢利,矿产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而此时恰逢国内煤炭价格上涨,阜矿集团2004年总收入达19亿元,比上年增收两亿元,扭转了10多年严重亏损的局面,实现赢利36万元。

  在此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辽宁省省长张文岳都到阜矿集团视察过,对安全生产作出过教导。张文岳指出,作为煤炭行业,既要发展,也要限产。限产的目标,一是安全生产,二是资源的合理安排、使用和开采。

  然而,在成绩的鼓舞下,阜矿人选择的不是限产。接连发生的两次大矿难,也让阜矿人的成绩蒙上了阴影。

  生产与安全,难道真的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吗?

  本报阜新6月29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