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遇秋:把心血融入《长征组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30日04:55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肖华回顾长征中的经历,创作了12首长诗。随后,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的晨耕、生茂、唐诃、遇秋4位作曲家选择了其中的10首诗谱成了组歌,分别描绘了红军战斗生活场面,并把长征走过地区的江西采茶、苗家山歌、湖南花鼓、云南花灯、川江号子、陕北秧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音调,与红军歌曲的音调结合,汇成了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

  《长征组歌》共分为《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和《大会师》10个部分。整部作品以深刻凝炼的语言,优美动人的曲调,浓郁的民族风格,热情地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精神。

  《长征组歌》凝聚了几代艺术家心血的作品,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在全世界演出总场次已达1000多场,观众多达数百万人次,创造了中国音乐史和演出史上的一个奇迹,被誉为20世纪华人音乐的经典。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笔者慕名来到位于北京市西郊的一个干休所,找到了《长征组歌》的曲作者之一,76岁高龄的李遇秋老人,对他进行了采访。

  李遇秋,著名作曲家,离休前任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副团长。在《长征组歌》的节目单中,有这样一行字“作曲:晨耕,唐诃,生茂,遇秋。”提起这4位曲作者,遇秋老人对我说:“我们这几个人都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长期在战友歌舞团担任作曲和领导工作,过去一直合作得很好。”

  与遇秋接触,你不会感觉到他是一位76岁的老人。他思维敏捷、精力充沛,打开了记忆的闸门,他说:“这部作品是我们4位曲作者通力合作完成的。当年,我参与了其中大部分合唱、全部器乐总谱的写作。为了使乐队更好地为塑造音乐形象服务,我在服从作品整体构思的前提下,想尽一切办法调动了多种表现手段,并对它进行了最后的布局和调整……。”

  “肖华将军对长征精神的解读,为我完成创作及几次大的修改打下了深厚的基础”。1965年初春,《长征组歌》的“主旋律”初稿敲定后,向病中的肖华汇报,肖华听后觉得满意。接下来,将军不顾疾病缠身,抽出了10个上午给我们4个人“上课”。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虽然听过多遍,可从将军口中说出,却是“别有一番风情”。

  从杭州回京后,写总谱的这个重任自然就落在了“科班”出身的李遇秋肩上。遇秋老人回忆说:“那是1965年盛夏,当夜深人静时,我经常想起红军长征时那一幕幕动人情景,有时边创作边落泪,泪水和着汗水浸透了一页页稿纸。那些日子躺在床上根本无法入睡。经常会产生出一种幻觉,一闭眼仿佛就能看见很多红军战士就围在我床前,他们一个个瞪大眼睛,大声地呼喊着‘李遇秋啊李遇秋,我们都牺牲了。没有来得及看到新中国诞生。如今你还活着,你不写谁来写?你一定要把这一切写好,我们等着你呢……’”。遇秋也是“小八路”出身,也曾在风雪夜翻过山,也曾几天吃不上饭,靠野菜、野果来充饥,也曾从日寇的“围追堵截”中死里逃生……就这样,他充分发挥了自己“有生活、有素材、有技术”的优势,在长征精神的激励下,两个月后,《长征组歌》一气呵成。

  在创作中,李遇秋有一个原则和决心:就是一定要坚持用交响乐的形式来体现《长征组歌》深邃的内涵。他说:“不管当时的编制有多么简陋,但音乐不能简陋。我用写多乐章交响乐的技巧、手法和概括力去驾驭全局;用写大型歌剧的精神去认真对待每一个片段;用写电影音乐的想像力去塑造形象。”1965年秋,在国庆16周年、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之际,《长征组歌》在北京隆重上演,引起了巨大轰动。

  李遇秋1929年出生在河北省深泽县,幼年丧母,靠父亲行医维持生计。少年时代,他就听进步教师讲过“朱毛带领红军万里长征”的故事。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官员望风而逃,冀中平原一时大乱。1938年八路军进村后,立即发起“抗日救亡”的宣传高潮。遇秋的两个哥哥跟着八路军上了前线。1940年,11岁的遇秋也进了“抗中”学习。在经历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后,他也学会了不少抗日救亡歌曲,还参加了《黄河大合唱》的演出,被大伙称为“快活的百灵”。解放战争中,遇秋以手风琴为武器,跟随着隆隆的坦克车一路开进了北平。1950年秋,组织上送李遇秋到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后以优异的毕业成绩重返工作岗位。说到这些,他坦言:“过去的经历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只有厚积薄发才能一气呵成,否则,我是无论如何也拿不下《长征组歌》的!”

  提起周总理对《长征组歌》的关怀,遇秋老人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长征组歌》开始排练时,周总理经常抽时间来到现场观看。有一次看完排练,总理兴奋地说:“很成功,祝贺你们,你们的路子是对的,一是革命的,二是民族的,三是大众的……当然还要不断改进,不断提高,做到既好听,又好唱,还要适合每个独唱演员自己的演唱特点。”遇秋老人回忆说,《长征组歌》汇报演出时,总理接连三个晚上看了演出,每次看完后,他都同大家谈感受,交换意见。有一次总理对他们几位曲作者说:“肖华同志的词写得好,你们谱的曲子也好,演唱的更好,尤其是二马一贾(指歌唱家马玉涛,马国光,贾世骏)唱得好,我看可以公演了,再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1965年7月起,《长征组歌》先后在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地公演了20多场,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1965年国庆节之夜,《长征组歌》在天安门城楼西侧为中央首长和英模代表演出,老帅们一边看一边鼓掌。总理走过来说:“你们能在这里演《长征组歌》我很高兴,我祝贺大家!”“周总理在病重期间,仍然惦记着《长征组歌》。临终前,周总理还念念不忘那句“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歌词。

  1995年,受肖华将军的夫人王新兰和很多老领导和老同志的共同委托,由原总政歌舞团著名指挥家胡德风同志策划,对《长征组歌》进行了一次较大的修改,改编执笔的担子再次落到了李遇秋肩上。李遇秋不负众望,终于将一部200多页的总谱写了出来。中央军委首长张震将军在审听之后称赞说:“老版本本身就很好,现在经你加工后,就更加锦上添花了!”李遇秋同志充满深情地告诉我:“这次对《长征组歌》的再创作,也使自己在思想和艺术上有了新的提高,这是我进入老年并离休后所得到的最大的一次慰藉。40年过去了,如今,我虽然年过古稀,却不肯停笔,依然在从事着我力所能及的创作事业。”

  采访结束时,遇秋老人又轻声哼唱起了《长征组歌》中那雄浑、嘹亮的歌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