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青阳腔再“火”青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30日04:55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誉称为京剧“鼻祖”和戏曲“活化石”的青阳腔,到了濒临绝响处境。近年来,在青阳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抢救、挖掘和保护下,在该县的山乡田野,青阳腔又逐渐唱响。今年,青阳腔已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6月20日,追寻着情切意绵的青阳腔,笔者来到池州市青阳县杜村乡长垅村,只见一座画龙涂凤、镏金上漆的古老戏台上,几位穿着戏服的农民演员在群众的喝彩和震天的锣鼓

声中,激情地演唱着祖传的青阳腔戏曲……濒临“绝响”的青阳腔在青阳大地上又唱响起来。

  青阳腔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因形成于青阳县而得名,因古时青阳县属池州府,又称“池州调”。青阳腔与徽州腔驰名于明清两代,誉为“徽池雅调”,成为当时“天下时尚”的新调。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载,青阳腔是在明代嘉靖年间,因弋阳腔流入当地,与青阳地方语音及民歌小曲结合形成,广为流传。并创造了腔、滚结合的歌唱形式——“滚调”,实现了戏曲声腔上的重大革新,在我国戏曲声腔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青阳腔是徽剧的前身,徽剧又是京剧的前身,故青阳腔被誉称京剧“鼻祖”和戏曲的活化石。作为南戏中一支突起的新军——青阳腔兴盛于明清,持续500余年,有《青阳时调》、《时调青阳》、《时调青昆》、《昆池新调》和《滚调乐府》等青阳腔剧本选集并广为流传。

  青阳腔拙朴、高昂、刚健、原始,它不用管弦伴奏,一般是用锣鼓伴唱,一唱众和,杂白混唱,腔滚结合(滚调),唱腔灵活多样,曲调清秀婉转,戏曲语言、唱词通俗易懂,尤为平民百姓所喜爱。

  青阳腔哺育了第二代走向全国的徽调,也滋养了第三代地方大戏黄梅戏,甚至赣剧、湘剧和川剧等戏曲剧种,都直接或间接地吸收了该唱腔,并借鉴其唱法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清代乾隆年间,的全国地方戏曲剧种纷纷兴起,青阳腔度过了自己的黄金时代,在各流行地区入乡随俗,生根开花,结合当地的民歌俗曲,繁衍成当地的戏曲剧种。

  明末清初,青阳县成为太平天国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加上瘟疫,青阳腔艺人纷纷弃家外流谋生,有一支艺人在江西省湖口县留了下来,青阳腔这一古老的剧种便留在湖口县,而在发祥地——青阳县却日渐式微。长期以来,湖口积极开展青阳腔的挖掘和保护工作。上世纪90年代,仅26万人口的湖口县,青阳腔农民剧团就达48个。2000年,文化部授予湖口“中国民间艺术(戏曲)之乡”称号。但是,近年来,随着老艺人的相继谢世、青年人外出务工和不少珍贵资料的流失,仅限于“口传心授”的青阳腔孤脉濒临绝响。

  青阳县内难闻青阳腔,这一现象引起了青阳县委县政府的高度关注,他们先后多次派员前往江西湖口县进行考察,先后恢复上演《送饭·斩娥》、《夜等·追舟》、《百花赠剑》和《思凡下山》多出青阳腔传统折子戏。1992年5月,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安徽省艺术研究所、池州地区文化局、青阳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全国青阳腔学术研讨会在该县召开,并结集出版《古腔新论》论文集和《青阳腔剧目汇编》。2004年2月,青阳县拟定《关于抢救珍稀古老戏曲剧“青阳腔”的议案》,并在池州市人代会上提出,得到市人大代表和市领导支持,列为池州市重点议案进行办理。当年6月,该县还邀请了中央电视台《华夏文明》栏目组来该县拍摄青阳腔,并在中央台播放。

  近几年来,通过对青阳腔的抢救、挖掘和整理,青阳腔在青阳县的乡村角落又逐渐唱响。2005年该县投入大量资金,深入民间,走访10多位老艺人,收集、整理出青阳腔剧目和曲谱94个,并建立了长垅青阳腔业余剧团和青阳腔艺术陈列室。今年,“青阳腔”又被国家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类项目。

  今年,青阳县将乘着这次成功申报的东风,把青阳腔的开发与招商引资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计划投入1000多万元,健全青阳腔戏曲艺术资料库,建设青阳腔陈列馆和展演馆,发展十来个民间青阳腔业余剧团,并预备把县黄梅戏剧团改建成青阳腔展演剧团,在全国各地开展青阳腔戏剧汇演,以期以更多的人了解这个戏曲“活化石”,让它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新光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