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俄驻伊外交官为何会被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30日11:19 世界新闻报

  本报特约评论员 姚芸竹

  伊拉克武装组织“圣战者协商委员会”25日声称,已将绑架的4名俄罗斯外交官杀害。这个消息让人震惊,包括俄媒体在内的国际舆论都有点想不通,但个中原由其实并不难分析。

  俄伊两国长期存在着友好合作关系,俄不是伊战参与国,不是美国的盟友,没有协助美国驻军伊拉克,甚至经常督促美国“还政于伊”。这样一个与伊武装组织往日无怨、近日无仇的国家,为什么外交官惨遭杀害?

  此前,伊拉克绑匪打着要求撤兵、不承认伊政府、弱化美国伊战同盟等反美旗号,矛头单指美国,诉求带有强烈的民族情绪与防守反击色彩。此次一反常态,抛弃伊拉克民族主义情绪,直接指向与伊毫无牵涉的俄罗斯内政、要求俄罗斯军队撤出车臣并释放俄监狱里关押的穆斯林囚犯,且被害者中包含穆斯林。这样一次大幅度的逆转,又为什么会在此时出现?

  伊战以来,伊拉克的政治就伴随着血腥和暴力。暴力一旦扎根,就很难控制在某一个特定的范围内,那种相信“盗亦有道”,希图恐怖势力自我约束,只针对某个国家的想法,完全是天真的幻想。恐怖分子可能会在某个时期或某个地点按照某项政治诉求行事。

  但伊拉克之所以成为暴力滋生的温床,与美军“以暴易暴”的思维方式不无关系。伊战本身就是一场“以暴易暴”式的战争。美国作为全球惟一的超级大国,对待国际关系问题不是心平气和地寻找理智的解决方式,而是自恃武力,先发制人,悍然入侵,为实现美国的目标不顾国际法和舆论的约束。伊战结束之后,美又将伊视为战利品,以“太上皇”的姿态,按美国的主观意愿全方位策划和指挥伊经济重建、政治和解和军事打击进程,简单粗暴地强推美式价值观,至今也没有真正做到“还政于伊”和“伊人治伊”。事实证明,这种治理方式南辕北辙,对伊拉克深陷恐怖主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恐怖主义发展到今天,早已不是单纯的恐怖势力。它与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林林总总的国家利益以及各种五花八门的民族种族和宗教矛盾相纠缠,早就带上了深刻的政治烙印;它是一把经常走火的枪,枪口的明火易见,背后的枪手却始终蒙着面罩,经费来源和活动方式具有强烈的不可预测性;它还可能利用国家或集团间的矛盾,获取支持和活动经费。比如,车臣恐怖主义就得到美国的另眼相待,不仅能够堂皇赴美访问,还得到美国国家力量的支持,逼压俄罗斯与其谈判。“塔利班”和“基地”也都曾经获得过大量的美国资金。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恐怖主义难以彻底根除,全球反恐战争总是难以合拍,这把枪明明犯了众怒,却仍在不断走火。相信情报系统强大的俄罗斯人,会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最终拨开这次俄外交官被杀事件的重重疑云。

  来源: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