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时代的先锋 民族的脊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1日07:51 红网-湖南日报

  新华社记者 朱玉 田雨 刘奕湛

  自从那一颗小小的火种燃起,85年来,星星之火已经变成无数人心中的火炬,共产党员这顶桂冠,已经成为中国最先进群体胸前标志性的勋章。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和建设中,富于创造性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第二次飞跃,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路标。

  在取得了中国革命胜利之后,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如何在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成为建设者队伍中的出色代表,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最大的考验。

  共产党员———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

  勇立时代潮头的中国共产党人,一次次在中国历史的关键时期,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

  过去是在战场的前哨,今天是在建设的前沿,共产党员已成为各条战线先进分子、模范人物中的主体。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共产党员就占了近90%。

  “关键岗位有党员,困难面前有党员,技术攻关有党员;党员身边无事故,党员身边无违章,党员身边无次品。”在民营企业唯美陶瓷有限公司里流传着这样的说法。

  “想不到我的财务总监竟是共产党员,难怪他工作如此负责!”当广东东莞市委组织部有关同志到一家台湾企业登记党员时,这位台湾老板由衷发出感叹。

  在广东农村采访,记者听到最多的是:“我们这里村级党支部是最有号召力的。”东莞市长安镇党委书记袁德和解释说,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集体收入多,干部时刻为群众谋利益;二是支部战斗力强,权为民所用。

  东莞虎门镇的个体业主宋满星对记者说:“在我们这里,党组织是最有权威的,因为党的决定和号召就是群众意志的体现。”

  深圳,一座年轻的城市。始终在特区高扬的党旗,更证明了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特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保证。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伟基是深圳龙岗南岭村的党支部书记,是一个敢于喊出“向我看齐”的“领头雁”。

  张伟基对党员干部提出了“三心”的工作准则:一要有公心,任何时候考虑的都是公家的事情、集体的事情;二要有责任心,尽心尽职干好分内的事,担负起应尽的工作责任和社会责任;三要有事业心,对党、对群众、对子孙后代负责。

  在深圳,在全国,敢于喊出“向我看齐”的党员干部何止张伟基一个。

  共产党员———冲在危险前面的突击队

  非典期间,河北省容城县防疫站职工、共产党员陈国萍在请战书中写道:“我到一线的第一个理由,就是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河北新乐市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共产党员白永霞在市里出现首例非典疑似病例后,主动请战说:“作为一名医生,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更应该冲在前面。”

  到隔离病区工作后,白永霞在胸前挂起了“共产党员”标志牌,“非典一日不除,共产党员一日不退。”在她的带领下,医护人员向市民和患者承诺:“请相信党组织,相信政府,有党组织、有共产党员在,任何疫情都可以战胜!”

  为了寻找西藏阿里的发展优势,孔繁森跑遍条件艰苦的全区,他去世后,给人们留下了两件遗物:仅有的8.6元钱款和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

  河北易县东阳城村党支部书记刘文堂,准备对非典防治工作作进一步部署时,突然晕倒在了办公桌上。主持会议的县委常委哽咽着说,“老书记病倒了,我们党员能不能顶上去?”在场的23名党员一个声音:“能!”

  有人说,关键时刻共产党员是“冲锋连”的战士,他们用鲜血汗水乃至生命给后面的战友竖下安全指路牌,让更多的战友奋勇前行,直至最终取得最后胜利。

  共产党员———排忧解难的知心人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孕育而生。小岗村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可很少有人知道,安徽还有个罗山村,这里是“党员包户扶贫”这一普遍性做法的发源地。

  1980年,安徽来安县罗山村进行全国首个“党员包户扶贫”试点。当年党员与贫困户“结对子”的首批对象:党员李云山和村民王正义。李云山除了帮王正义把家里的田地种好外,还带王正义一块做布匹生意。现在王正义家二层小楼房盖起来了,病也好了。如今,罗山村的“党员包户扶贫”经验在全国迅速推广。

  “党员包户扶贫”这种发挥党员作用的形式在各地还不断得到创新,胶州市尝试建立党员先富带后富、一人领万家的长效机制,每名党员干部都与党组织签订一份特殊的合同,“带领群众致富”被写进了合同内容,成了干部评先创优、考核提拔的一项指标。同时,胶州市建立品牌党员制度,把一批响当当的品牌党员推到带领群众致富的“前台”。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带动周围的人们,这一优良传统一直保存至今。

  理论的鼓舞是巨大的,行动的榜样是有力直观而清晰可见的。从农村到城市,从社区到企业,当看到身边党员的表现后,一批又一批的群众纷纷向党组织靠拢。惠州市惠阳区秋长镇白石村20多名青年,在向村党支部递交的入党申请书中说:“看到村里党员的无私奉献精神,我们要求入党接受党的教育,跟干部一起为村民办实事。”

  当共产党人的群像无言地矗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工地上时,何难不摧,何攻不破?(据新华社北京6月30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