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你看你看“80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1日20:00 光明网
廖保平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陶东风18日在博客中抛出“中国文学已经进入装神弄鬼时代”的言论,矛头直指眼下火爆于网络和出版界的奇幻、玄幻、魔幻文学,随即遭到80后作家萧鼎、明寐、林千羽等众口一词的“围攻”。(2006年6月27日《信息时报》)

  我不知道陶东风为何在这个时候这写篇博客,如果他知道韩寒与白烨在博客上曾上演过“韩白之争”,白烨被韩寒及“寒流”们打得落花流水的话,陶东风写这篇文章,无疑

有点明知山有虎偏上虎山行的壮烈。对这种精神,我固然是十分地赞赏,但是如此伸出头去挨揍,真是让我看到自讨苦吃的不忍。我敢说,在目前,无论是谁,哪怕本身就是“80后”者,只要站出来指摘“80后”,都不会有好果子吃。

  诚如陶东风所说,他写这篇博客,而且还用了一个《中国文学已经进入装神弄鬼时代》的标题,并不是要一棍子打翻当前的中国文学,而是要表明一种趋势,是要通过对“玄幻小说”的比较激进的评论,来表达他对80后一代人的精神状况的一种担忧。只可惜陶教授的一片好心被一些“80后”当成了驴肝肺,不仅不领半分的情,还说他是泼妇骂街,称其批评有点不厚道,认为陶东风“侮辱了我们,也侮辱了自己这个“教授”的词”。

  从这一来一回的短兵相接中看出,文学争论可能会很激烈,但往往把“文学”给漏掉了,只剩下“争论”。要么搞人身攻击,要么是无关文学的打口仗,说白了不过是为自己“讨个说法”,维护一下自己或利益集团的利益,就象林千羽所声称的“争夺一下话语权”。陶东风意欲引起人们对80后一代人的精神状况的关注,被人们抛到脑后--“80后”没兴趣跟他谈这些。

  陶东风的文章或许是偏激的,但他的担忧或许并无道理,那就是“80后”的精神状况是不是值得担忧?

  在现代社会,有几代青轻人我是特别喜欢的,比如“五四”时期的青年,解放初期的青年,上世纪80年代的青年,他们几乎生活在一个苦难时代结束后迎来的新时代,他们的生命力随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而全面暴发出来。开放、包容的时代给他们以激情和理想,他们也以自己的激情和理想与成就了那个时代的辉煌。深入思考还会发现,那些时代的青年人大多有真思想,有形而上的东西,有理想,有超越时代的精神,有对人世苦难的体查和关注,他们身上带着文化启蒙或启蒙文化的烙印,使他们有时代的担当勇气和力量。

  相比较,“80后”是在西方物质及生活观念涌入中国,启蒙文化逐渐消失的时代成生起来的。西方的物质及生活观念并不都是洪水猛兽,但是他们对这些东西的接受是零碎的、物质的,而不是系统的、文化的,很容易弃其骨网和精华,得其皮毛与糟粕。加之启蒙的缺失,和对苦难的隔膜,使他们信仰崩溃、理想淡漠,陷入迷惘之中。“80后”的提出者恭小兵总结80年代后的整体特征时说:“他们忧郁,自我,狂躁不安。只喜欢有用的东西,譬如物质的,看得见的,日常生活的。”不能不说这是十分贴切的。

  缺少超时代的精神和理想,他们只能活在“当下”,沉迷于游戏、泡吧、酗酒、网恋、同居,对物欲的渴求;缺少对苦难体查和关注,他们会崇拜权力、“能人”,鄙视弱者、“无能”。从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作者对民工的嘲笑、对权力的崇拜。这恐怕已不是创作苍白虚无力、玄幻虚无的问题,也不是优秀传统在他们身上慢慢丢失的问题,而是精神信仰问题。

  或许,陶东风式的担忧是多余的,“儿孙自有儿孙福”,一代人有一代有的活法,一个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又或许,人们对“80后”所下的结论太早,毕竟他们还很年轻,前途末可限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