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构建和谐新山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2日08:17 大众网-大众日报

  进入新时期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党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为山东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和谐,这个中华民族古老而传统的命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注入全新而丰富

的内涵。在齐鲁大地,各级党委、政府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统一,切实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把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山东“三个走在前面”的要求,变为踏踏实实的行动。

  统筹全局鲜明“破题”

  “十一五”开局之年,山东发展站在全新起点上。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繁荣进步,是亟待解决的全局性的重大课题。

  由经济发展转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几字之差,意味着面对的局面更加复杂、需要破解的课题更加繁多。省委牢牢把握统筹兼顾这个基本要求,使山东在协调发展上鲜明“破题”。

  构建和谐社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整体推进,不可偏废。按照坚持改革发展稳定一体推进、坚持“三个文明”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一体推进的整体思路,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推进物质基础、平安山东、民主法制、社会事业、民心工程、文明山东、生态环境、党的先进性“八大建设”的总体安排。“八大建设”涵盖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各自独立又紧密联系、各有侧重又浑然一体。“八大建设”的总体安排,使我省和谐社会建设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全省各地出现了以发展促进和谐,以改革推动和谐,以公正求得和谐,以稳定保证和谐,以道德素质孕育和谐,以党的先进性引领和谐的喜人局面。

  统筹兼顾,意味着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城乡发展不平衡,东中西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承载压力大,消费需求增长滞后于出口增长和投资需求增长等问题,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薄弱环节。为尽快解决好这些问题,省委按照中央部署,全面推进“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困扰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得以有针对性的解决。

  “八大建设”与“五个统筹”,抓住了我省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破题”之举初见成效:经济保持又快又好发展;平安山东建设,一年来全省刑事案件总量多年来首次下降,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高达95.4%,成为全国最具安全感的地区之一;文明山东建设,2005年首批9个全国文明城市评选中,青岛和烟台为山东赢得了两个席位……

  公平之光普照社会

  统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换言之,就是一个如何正确把握效率与公平的问题。

  稍稍留心就会发现,各地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将对社会公平的追求提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济南率先在全国开始了社会保障服务重心下移试点,在60个街道、镇建立75个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由坐等百姓上门到政府将社保体系建到居民家门口,织就了一张覆盖建成区百姓的社会保障服务网;济宁将城市低保资金、农村低保资金等6项社会救助资金列入市、县、乡三级财政预算,印制成群众称为“黄皮书”的社会救助资金预算执行书,使资金筹集由计划变成了制度;东营统筹城乡发展、扶助困难弱势群体,在“确保人人过得去,争取人人过得好”的追求下,大刀阔斧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以城乡居民养老、失业、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五保五救助”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从政策取向上扭转社会失衡,是各级党委、政府最关注的工作重点之一。翻开近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每年都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点工作进行部署,2003年有“五大民心工程”,2004年提出着力为群众办好“10件实事”。去年以来,省里又将实施“民心工程”列为和谐山东建设“八大工程”之一。随着社会保障面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失地农民保障、社会救助等制度不断完善,9000多万山东人民的利益,开始在制度层面上得到保障。

  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体系,越来越上升为山东各级决策者共同的执政努力。威海的“六个取消”表现出打造公平环境的决心:取消城镇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就业条件的区别,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准入制度;取消城镇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就业区域的限制,形成统一的通过劳动力市场进行城乡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机制;取消城镇用人单位对农村劳动力分行业、分工种的管理限制,建立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取消“临时工”、“农民工”、“外来劳务工”的身份界限,在用工、分配和社会保险等政策上一视同仁;取消户口性质的就业限制,实行劳动者凭技能和本领就业的市场竞争机制;取消使用农村劳动力不合理的收费项目,用人单位招用农村劳动力只需备案,不须审批。

  让公平之光普照每一个社会成员。在这样的努力中,山东的实践者们深化着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东营倾情“三农”、还账“三农”的不懈实践曾被认为是付出了“代价”,但却启动了农村经济的内部活力,农业反过来为工业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大规模地投资“三农”,在补长农业短腿的同时,不仅没有阻碍反而推动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用东营人自己的话说,就是“解决了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半身不遂问题”。这种良性的互动关系,无疑为今后更好地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形成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合力,生动地描绘出令人向往的美好愿景。

  新农村建设强势开局

  在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的大背景下,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当前山东和谐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年中,省委、省政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两次公开承诺引人瞩目:今年春节期间,63个省直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中央驻鲁单位,列出一揽子解决涉及农民切身利益问题的重点任务清单,由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公开承诺。这次行动涉及部门之多、措施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其后不久,省委、省政府再次向全省人民公开承诺,为农民群众办好农业增产增效工程、“一免四补”政策落实等十件实事:从全省筹集资金12亿元用于粮补到加快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新农合试点覆盖60%以上,从95%行政村通柏油路或水泥路到自来水普及率达70%……这些让人心头发热的硬指标,显示了党和政府将更多的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的决心和力度。

  破解“三农”难题,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全局上统筹把握。出于这种思路,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针对性极强的措施陆续出台: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5000多家龙头企业将全省40%的农户、2000多万亩耕地带进产业化体系,这些被称为“第1.5产业”的农业企业让山东一二产业的结合更加紧密,工业农业实现配套联动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省委专门召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现场会,强化30个经济强县和30个经济弱县结对帮扶,通过放权让利、放水养鱼做大做强县域经济,让“离农民最近”的县域经济挑起城乡统筹的重担;统筹城乡就业,先后启动农村劳动力自西向东转移的西输东接工程、南下温州北上北京的南下北上工程。仅去年全省就有130万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二三产业找到致富门路……

  一系列举措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了良好开局:今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将达6%;全省将有上千万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省级试点县扩大到87个,力争覆盖80%以上农村人口;改造农村公路8000公里,80%以上的行政村新通柏油路;村村通自来水普及率达70%……城乡间的距离逐渐缩小,统筹城乡的发展大格局在齐鲁大地初步形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