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第十四站:宁海前童镇洋加山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2日10:53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第十四站:宁海前童镇洋加山村

  前童镇

  

第十四站:宁海前童镇洋加山村

  依山而建的洋加山村

  

第十四站:宁海前童镇洋加山村

  杨梅是村民的“致富果”

  

第十四站:宁海前童镇洋加山村

  沿着这条小路步行才能进村

  

第十四站:宁海前童镇洋加山村

  在山间劳作的村民

  【村镇名片】

  前童镇位于宁海县西南,区域面积68.77平方公里,辖36个行政村,总人口2.6万,耕地面积1.17万亩,山林面积6.6万亩。前童东邻宁海城关、南接一市、西连岔路、北靠黄坛,距县城14公里,交通便捷,省道甬临线和同三高速公路由北向南横卧全镇,宁海第一大溪白溪自西向东穿境而过。前童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属革命老区,被命名为“鼓亭之乡”,不仅是省旅游城镇、省历史文化保护区,还是宁波市东海文化明珠镇。

  洋加山村位于前童镇南部,与三门县沙柳镇接壤,是前童最贫困的村落之一。全村共147户、467人,留在山上的常住人口只剩70人左右。全村耕地面积200亩,山林面积1340亩,村民以种植高山蔬菜、杨梅、板栗等作物为主,人均年收入3000元左右。今年初,洋加山村与前童镇上的双桥村“联姻”,合并成立了新的双桥村。

  杨梅红山头番薯酿酒香

  小山村的变化多

  我们的采访车从前童镇出发,沿梁书线公路盘旋而上,一路的壮丽风景时常被上下坡急转弯所带来的惊险所打断。盘旋于山腰的是一条不足4米宽的柏油路,陪同记者前往洋加山村的前童镇财政所副所长童伟东告诉我们,原来这条路是机耕路,路外边也没有浇筑像现在这样的防撞隔离柱,每次开车上山下山可谓惊险万分,很多外地来的司机在危险路段都不敢开下去。在宁海全县大搞乡村道路硬化的过程中,这条连接着山上好几个自然村的“羊肠小道”终于被浇上了柏油。

  当了几年洋加山村联村干部的童伟东告诉记者,前几年村干部换届选举,大雪覆盖了这条道路,镇里的干部足足花了两个小时走到山上主持选举,选举结果出来时,大家又跑到山顶掏出手机给镇里打电话。“没有这条安全、舒适的柏油路,根本不会有外地人走到山上去。”说这话时,童伟东充满了感情。

  如今村里路好了,村民们再也不用步行上山下山,每天村里有两班农村班车通往前童镇。村民只要在村口的简易候车亭等一会儿,班车就会准时到达。童伟东说,村里这3年变化很大,电话通了,公路全面硬化了,村民出行方便了,村里的电网也全面改造了一番。小山村还安装了路灯,村民晚上活动安全多了。为了让村民喝上放心水,镇里还投资了3.5万元资金加固洋加山的后山水库,村里的自来水也全面得到了清洁。

  “东魁杨梅”俏销温州

  在一个小山口,大大的警示标志提醒我们:这里就是公路的尽头,车子不能再开了。可这周围哪有村子呀?记者下车后仔细一瞧,一片茂密的竹林背后,藏着一个依山坡地势起伏而建的小山村。“洋加山村四面环山,现在环村公路还没有造进去,只能走着进村了。”童伟东说。

  看见我们的采访车,一个拿着绳子和扁担的中年男子走了过来。得悉记者的采访目的后,他大方地介绍起自己的情况:“我叫李中光,从前童旁边的一市镇来,6年前通过住在这个村里的亲戚,和另外3人一起承包了这里150亩杨梅山。”李中光是村里的杨梅种植大户。说起杨梅山的承包,童伟东说,当时村民觉得杨梅山收益不大,因此这块村里的集体经济财产以比较低廉的价格承包了出去,期限是15年。如今洋加山的“东魁杨梅”在温州非常畅销,每年上门来收购的人络绎不绝,保守估计150亩杨梅山每年能挣10多万元。

  “你们早来了一个星期,等全市其他地方的杨梅都快落市时,我们这里的‘东魁杨梅’就会上市,而且个头大、味道好,温州人几乎都是开着车拿着现钞来‘抢’着收购的,我们这150亩的杨梅全部销到温州。”李中光自豪地说,“东魁杨梅”最大的特点是和其他杨梅在上市时间上错开了,加上这里空气湿度适宜,杨梅口味好,所以同样走俏,而且价格也不便宜。现在“东魁杨梅”在温州打出了名气,销路一点也不用担心,他就等着把杨梅成熟后采摘下来,请人运出去就行了,现在交通方便了,运输也不再是难题。记者随同李中光一起到了他的杨梅山,满山遍野的杨梅告诉我们,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童伟东告诉记者,今年洋加山村又开发了150亩山地种植杨梅,现在才刚种下去,今后打算分配到各家各户。村里希望借助大户承包种植的资源,开展规模化种植,把资源辐射到其他农户身上,让杨梅成为村民的“致富果”。

  “番薯烧”山村飘香

  和杨梅一样,洋加山村民的家酿“番薯烧”同样闻名乡里。现任双桥村副支书的王兆产是洋加山前任村支书,说起“番薯烧”,他是赞不绝口。每年11月、12月,是村里家家户户收获番薯、酿制“番薯烧”的季节,村民们搬出酿缸,洗刷得干干净净,然后把蒸熟的番薯从蒸笼里倒入酿缸,酿制一个多月才可以出酒。等到每家每户出酒的时候,醇香的酒味带着番薯的甜香味就会弥漫在小山村。

  用番薯酿制白酒,这门手艺还是从三门传入洋加山村的。洋加山与三门县沙柳镇交界,过去梁书线还没有开通的时候,村民都爱就近到沙柳镇上去赶集。就这样,一来一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村民学会了酿制“番薯烧”的技术,并在全村推广开来。洋加山山地多,村民就在地里种植番薯,然后用来酿酒,开始是给自己喝,后来越酿越多,产量和销路都一路攀升。最近几年,尽管村里的劳动力都外出或者下山移民了,可全村一年也可以收获番薯2.5万多公斤,一年能酿出三四千公斤的白酒。

  王兆产拿出家藏的“番薯烧”介绍说,番薯烧酒一般酒精度在50度以上,口感很特别。记者凑近闻了一下,一股醇香扑面而来。王兆产还特意拿出一根点燃的火柴,放入刚刚倒出的“番薯烧”中测试酒的纯度,酒面上马上燃起了蓝色火苗。

  每年“番薯烧”出酒的时侯,前童镇上以及宁海县里都有不少人慕名来到山里,到村民家中来买酒。因为是家酿酒,“番薯烧”只是售往前童镇和宁海县,而且产量有限,其他地方的人就没有口福尝到这香味十足的烧酒了。

  下山移民越来越多

  今年初,洋加山村并入了双桥村。王兆产说,两村合并,洋加山村实际上是攀上了一个“富亲戚”。山下的生活对山上的村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年轻人不管有没有钱买房子,都希望走出山区,寻找发展机会。如今前童镇上住着不少洋加山村民,他们或者已经买房,真正融入了山下的生活,或者租住在镇上,正在努力地融入。

  记者在前童镇上找到了原洋加山村村主任王启东。51岁的王启东皮肤黑黑的,跟他的职业石匠很衬。王启东现在是双桥村的副主任,他笑着告诉记者,他8年前就下山了,当时觉得自己空有一身手艺,在山上却没有发展空间,而且孩子们都要上学,于是他率先顶着巨大的压力闯到前童镇上混饭吃,这一闯有了巨大的变化。

  如今的王启东,两个女儿都嫁了好人家,一个儿子开了个摩托车修理店,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真是滋润。不过他没有忘记山上的乡亲,去年村里想请他回去做村主任,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王启东说,如今住在山上的基本上都是各家的老人,按照镇里的计划,洋加山将来会发展高山蔬菜和板栗,并开展规模化专业种植,发展好农业经济。对于非专业种植户,政府还是鼓励他们下山来谋求发展。从洋加山村下来的村民,一半左右都已经在山下有了新房子。对于他们来说还有一个好消息就是,双桥村已经打算专门为洋加山村下山的村民提供土地,让他们造房子,在山下安居乐业。

  【乡村佳话】

  联村干部是阿拉“自家人”

  “小童,到我家吃完中饭再走吧……”在洋加山村采访过程中,碰到我们的村民几乎都很热情地招呼童伟东———村里以前的联村干部。如此高的“人气”,让记者很好奇。村里人一句话就说出了他们的心声:“小童人很好,来我们村做了不少好事实事!”

  童伟东是如何受到村民欢迎的呢?当初刚来联村的时候,小童心里也没底。经过一段时间的摸底工作,童伟东基本掌握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及难点问题,并理清了工作思路:长远规划是逐步做好下山移民工作,引导村民发展特色农业,进行旧村改造,建设环境优美的田园村庄,融入前童古镇开发,形成一个休闲旅游观光点。就眼前来说,是要开发山里的种植业和养殖业,让村民们告别贫穷。

  村民告诉记者,童伟东来了没几个月,村里就通上了电话。童伟东说,当时他通过政府部门和电信部门取得了联系,在积极奔走、争取到多方支持后,电话终于通到了山上,安装到了村民家中。84岁的村民王大爷告诉我们,通电话的那天,山里人就像过年一样高兴,他也终于跟在省外工作的儿子通了电话,而过去,打个电话要跑到山下。

  为了帮助村民发展高山蔬菜,童伟东也没少动脑筋。村民担心蔬菜种好了没人要,为了打消这个顾虑,童伟东联系了天台一个收购户,解决了销售问题,村民才放心大胆地种起了菜。童伟东还打算在山上继续发展150亩高山无公害蔬菜,让更多的农户尝到甜头。

  不仅如此,童伟东还把村民当成了“自家人”,为他们排忧解难。村民童中炳想养鸡但缺少资金,童伟东到信用社为他担保贷款,获得启动资金1.3万元;村民葛民土养猪没有本钱,又是童伟东为他联系了贷款;村民童先培家的房子严重倾斜,没钱修理,童伟东到民政部门为他争取了1000元的资助……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村民们说起小童,都不由得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党员先锋基地带领农民致富

  洋加山村有9名党员。3年前,镇党委在这里建立了先锋基地,指导农户进行果蔬种植。

  种植高山蔬菜、板栗、杨梅,村民们有担忧:万一没有销路或者遭遇自然灾害怎么办?关键时候,党员起了带头作用。9名党员组成先锋基地,带头种植果蔬等经济作物,镇里每年提供给基地1万元风险基金,由他们带领农民致富。3年下来,效果不错,50亩高山蔬菜俏销。村里还发展了120亩板栗,去年承包给了农户,估计今年也有收成。

  看到了收成,也就看到了希望,村民的干劲更足了。镇里也加大了支持力度,今年下半年,镇里将启动30万元扶贫基金,为洋加山村造一条环山公路,另外还要继续发展300亩杨梅,让杨梅成为这里的一大特色产业。

  本版撰稿魏萍顾霄扬本版摄影胡龙召石桂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