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警惕集资建房背后的猫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2日10:55 东方网

  吉林省某机关工作人员小张近日正在忙着卖房子。25万到手的集资房,有人开价45万,小张不干,因为同事有卖到48万的。“如果我卖便宜了,别的同事会埋怨我把价拉下来了。”据记者了解,集资建房原本是国家对困难企业职工的一项住房保障措施,但是,目前在一些城市的集资建房已经演变成了某些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大企业为职工提供的一项“福利”。(6月30日《新华网》)

  集资建房并非“新生事物”,曾在我国一度长期存在,它又便宜又好地解决了居民的住房问题。正如长春某企业职工小王所说:“幸好有集资房,要不至少10年后我才能住上自己的房子,还得不吃不喝”。当初由于没房子,小王夫妇一直没敢要孩子。直到住进了单位的集资房,小两口子才如释重负。只是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取消福利分房、住房实行市场化政策的出台,于是一些城市停止了集资建房。但是集资建房仍是政策允许的,不过有明确要求,即困难企业、自有土地、对象为无房户或房屋面积不达标户。

  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潜规则”下,如今大量的集资建房已经变了味,成为权力部门为职工谋利的手段。据新华社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在国内一些城市的集资建房绝不仅仅限于困难企业,党政机关、公检法、国地税、银行、学校、大企业等部门纷纷参与到集资建房的行列中。很多城市的集资房不仅成片开发,面积很大,而且美轮美奂,与高档楼盘不相上下,有的单套面积居然达到200多米。加之,很多机关事业单位的集资房,根本不符合集资建房的规定,都是没有经过审批的违规建房,更为严重的是:在一些城市经常有人一边要求集资建房,一边又在卖旧房,甚至将建成后的集资房又直接卖了。

  由于集资建房使国有土地收益大量流失,政府没有财力去建更多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来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而享受到集资房的恰恰又是那些“不缺钱的人”。这既不符合国家集资建房的有关规定,也与集资建房的住房保障性质恰恰相反。正如有人所说,现在的集资建房是典型的“劫贫济富”。

  尽管有人认为:房地产资源应该由市场来配置而不是由行政权力来控制。集资建房是一种非市场行为,它满足的是一部分权力单位的利益。但笔者却认为集资建房有其存在的好处,它有利于缓解城市里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目前,一些城市之所以出现不正常的集资建房“猫腻”行为,关键有关部门把关不严、监督管理不到位造成的。因此,要避免集资建房政策走样,就得完善审批手续,建立住房档案,严格监管办法,实施规范管理,同时欢迎群众监督、举报。对违反有关集资建成房的单位或个人,要加大查处力度,决不能姑息迁就。不能因为有人违规违纪就否定政策的合理性。


作者:刘纯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