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岂可轻言“垮掉的一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2日12:00 光明网
鲍建国

  日前,《中国青年报》上有文章论述,认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贪恋城市的奢侈生活享乐,宁可挤在大都市里求不到职,也不愿意离开城市到乡村小镇去谋生存,文章指出“为了生活放弃的事业的人越来越多了,多得成了气候,成了现象时,‘垮掉的一代’形成了”。针对此论断,一时间在报纸网络上掀起了不小的波动和争论。笔者就此也思考了许多,认为把留城大学生称作是“垮掉的一代”有欠妥当,尚值商榷,而“垮掉的一代”的称谓又岂可是轻言!

  爱默生说:“时代仿佛传染了哈姆雷特的忧郁”。这些年来,一种声调渐渐成为主流意识,“垮掉的一代”,被论者们翻来覆去地提起,可以想象他们的一张张忧虑、忧愤甚至惊慌的面孔,我们的大学生俨然是垮掉的一代。可是,这种论调是很令人生疑的。从历史上看,美国上世纪60年代,许多青年人之所以成为垮掉一代,跟两次世界大战揭露出的人性的残酷与黑暗,跟美国国内经济衰退和反战运动盛行密切相关。许多青年失去了人生目标和追求,对社会是极其不满,故作出反叛姿态,而将“垮掉的一代”的帽子安在中国大学生头上——或许评论者虚化了“垮掉的一代”的历史内涵,取其“堕落、颓废”的含义,即便如此,来形容处在艰难才困境中艰难找寻“稻草”的大学生,实在是不太负责。况且评论者过多地指向的是那些选择留守城市的大学毕业生,而面对着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过多地把责任归咎到大学生不理性就业,显然,这所谓的一切都是不妥和不公平的。

  在评论者眼中,大学毕业生们的错,错在不该依赖城市,不该“作出一副离了城市就活不下去的孬状”——且不说不原意离开城市去乡村小镇大学生一定与“孬种”有关,至少“孬种”和“堕落、颓废”之间还是不能划等号。大学毕业生留城还是下乡取决于他们的价值判断,在城市里即便是“一箪食,一瓢饮”,如果他们乐得其所,这就足够了。大学生留城还是下乡,更需要大学生本人审时度势,如果他们认为“长安米贵”,不易久留,自然要打道回府,反之亦然。又何必危言耸听,动辄说他们“垮掉”呢?轻率地以“垮掉的一代”来重责迷惘的大学毕业生,笔者认为评论者在思考问题时欠斟酌,未能从建立在理解大学生苦衷的基础上作善意的规劝。

  另外,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又是不争的事实。这是由许多客观因素造成的,从根本上讲,绝不是大学生选择的“非理性”导致。从更宏观的背景来看,其是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诸如大学招生数量的非常态“跳跃”,等等,这一代的毕业生恰好处在一个节点上,遭遇着更严峻的考验。就部分大学生而言,如果专业适合,志趣如此,都是可以考虑选择离开大都市,寻找合适的岗位。然而只是一味地要求大学生走向乡村小镇,“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风格固然值得礼赞,但只考虑哪里需要却惘顾砖头的感想,似乎也不见妥当——曾几何时,“干一行,爱一行”风行一时,但“爱一行,干一行”才符合人性的设计,更契合职业长远的规划。如果违逆大学生本人的意愿,丝毫不考虑他们的心绪,强行要求他们要兴高采烈地回乡就业,甚至为他们勾勒出未必实现的蓝图,这是轻率的,也是不负责任的。是留城还是下乡?与务实有关,与垮掉无关。

  不必用求全责备的标准苛求这些留守的大学生,他们有自己的人生规划。治史的钱穆说:自大处看,不专从小处看;从汇通处看,不专从个别处看;看得远,不可专从一横切面看;不可专寻短处,应多从长处着眼。对待大学生何尝不应如此呢?仅仅因为他们不愿意下乡就认定他们是垮掉的一代,显然失之于武断。应该看到,绝大多数选择留守城市的大学生都是在为了梦想默默打拼。

  事实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人们可以善意地去提醒青年人,但却不能轻率地指责他们。谁能断言城市里只有奢侈生活没有艰苦打拼呢?谁能说乡村里就一定有他们可以追求的事业呢?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社会给予一定的引导和规劝是可行的,但是不能强行代替青年人思考和选择,这些留守的大学生,他们的肩膀是孱弱的,他们的眼光是迷茫的,他们的未来更是不可捉摸的,他们不需要被贴标签,需要的是走出沼泽的指导——这将是青年人的幸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