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特殊材料制成的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2日15:48 红网-三湘都市报

  

特殊材料制成的人

  黄伯云当选“感动中国·2005年年度人物” CFP图■记者邓桂明 通讯员 周科际

  □人物档案

  黄伯云,1945年出生于湖南省南县,1969年从中南矿冶学院毕业并留校工作;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共十六大代表,国家863高技术新材料领域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南大学校长。

  他先后完成国家攻关项目、国家“863”高技术项目等10余项,科研成果产生的经济效益数以亿计,还把50万元奖金全部捐献给了中南大学科技创新转化基金。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CCTV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在中国共产党85岁生日之际,中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再获殊荣: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此次全国获此殊荣的仅50人,我省仅1人。从农村的放牛娃到表现优异的留美博士后,再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得者,黄伯云以自己走过的闪光人生路,再一次向人们昭示:新时期的共产党人仍然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

  携妻女回到祖国

  1988年,在美国留学8年的黄伯云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回国。

  “你要回国?”完全适应了新环境的妻子和女儿很惊讶:好不容易来到美国,一家人都团圆了。他的导师更难理解:你干得好好的,年轻有为,大有发展前途,干嘛回国?当时,美国好几所大学竞相聘他去当教授,最低年薪也有4万多美元。还有好几家美国大公司向黄伯云伸出橄榄枝,希望他加盟,薪金更诱人,同时还承诺办理绿卡。是回是留,确实成为黄伯云当时一个极其艰难的抉择。

  黄伯云不会忘记,他的学术水平是在美国才有了质的飞跃。他出色地完成了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学习与研究工作,发表了10多篇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论文,得到了世界同行的高度评价。但是,科研探索给黄伯云带来喜悦之余,又让他陷入了新的困惑:科研论文发表再多,署名却只能与“美利坚合众国”联在一起,而不能在自己的名字前堂而皇之地写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此他感到无助、无奈,甚至深深的歉疚。

  “党和国家送我出来是留学的,而不是‘学留’的。作为党员知识分子,只有把才智奉献给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1988年5月,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携妻带女回到了祖国,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位在美国完成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学业归国的留学人员。

  二十年磨一剑

  回国后,黄伯云把研究目标锁定在当今世界航空制动领域最先进的材料———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研制上。

  “要搞就要搞第一的东西,要搞就要搞自主创新的东西。”黄伯云说:“只有第一了,你才是原始的创新,你才是自主的创新,你才是自己的东西,否则我们就永远跟在人家的后面。”像很多杰出的湖南人一样,黄伯云向来敢为人先,喜欢霸蛮,瞄准了世界科技尖端。

  到了1996年,经过无数次试验,黄伯云他们终于完成了“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制备技术”的实验室基础研究,但他并不满足。在黄伯云看来,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产品,真正地为国家所用、为人民造福,科学家才是完整意义上的科学家。

  从实验室到工业化试验,从小样品到大样品,课题组必须付出更多的智力和精力,经历更加艰难的实验过程。一遍遍地推倒重来,一项项检查、一点点琢磨,改进工艺、添加新的材料……几年后,成功终于降临,黄伯云终于让无数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炭原子听从指挥,有序排列,形成了完整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

  “人家是十年磨一剑,我们还不止磨了十年,差不多近二十年。”黄伯云当时非常激动,泪水盈眶。2003年9月20日,大型民用飞机上的试飞试验全部完成,中国飞机依赖进口刹车片才能“落地”的历史被改写了。三个月后,就在中南大学已经获得中国民航总局颁发的第一个大型飞机炭/炭刹车片零部件制造人批准书、航天产品工艺定型书,并在火箭发动机上使用炭/炭材料之时,当年卖给黄伯云废品的那个国家仍然未能实现技术突破。

  2005年3月28日,胡锦涛主席亲自给黄伯云教授颁发奖状,这一刻,黄伯云以他的成功结束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连续六年空缺的历史。

  “活着就要拼命干”

  在对科学研究倾注大量心血不断摘取硕果的同时,黄伯云还以常人难以想象的精力投入学校管理,积极谋求科学治校,追求卓越。学校相继进入了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和中管高校的行列,综合实力进入全国高校20强。

  “活着就要拼命干”是他生活的信条。回国18年,他几乎没有休息过节假日,每天几乎都工作12个小时以上,几乎每一个春节都是在工作中度过。他没有任何业余爱好,他说:“我最自在的时候就是在办公室、实验室的时候”。在研究“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的6000多个日夜里,他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和挫折,但始终坚守:“我干定了这个项目,就是把生命搭进去也要干成!”;始终鼓励身边的同事:“一个党员知识分子,要有远大的理想和为民族振兴无私奉献的精神,才能从失败、挫折中看到希望并获得成功。”2000年的一天,刚刚做完肠内小肿瘤切除手术,他顾不上必要的休养,就马上赶回了实验室。没过多久,他突然感到腹部胀痛,裤脚湿润,原来是肛门大出血,鲜血染红了两腿;他也曾提着输液瓶赶往机场,为的是及时到北京汇报项目进展情况。

  “他是我们湖南的‘铁人’”,黄伯云的很多同事、学生都这样说他。

  黄伯云还是个“圣人”。在他致力于科研成果产业化的10多年里,先后组织了4个学科性公司,产生的经济效益数以亿计,但他从没有获取任何个人经济利益,也不占有任何个人股份资产。他说:“办这些公司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探索科技成果如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用自己的实践为科技兴国做出重大贡献,为学校乃至全国高校的科技发展探索一条新路。”2005年他获得长沙市首届科学技术创新奖,把50万奖金全部捐献给了“中南大学科技创新转化基金”。

  对于今后的打算,黄伯云坦言:压力更大,责任更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