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本土爱心集体缺席的病理分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3日02:54 山西晚报

  [新闻回放]据本报昨日报道:争气儿子高考后估出高分,贫穷父亲不堪儿子读大学的经济重负而绝望自杀———前几天发生的这起悲情事件经本报报道后引起了很大反响。近日,远在夏威夷的杨太太看到报道后托人带着4.5万元人民币赶到了榆社县,向陈力一家伸出了援手。美国加州的华侨谢女士也曾提出要资助陈力,得知已有人资助后,她表示将资助陈的几个弟弟、妹妹读书。与此同时,香港、台湾的众多热心人士,美国、加拿大的部分华侨均表示愿建立一个专门的基金会,救助像陈力一样的特困生们。

  一个父亲绝望的自杀才唤起疗救的注意,这个现实确实让人心痛;不过陈力的学费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还促成了一个基金会的成立,这个结果毕竟还让人找到了一点带泪的欣慰———不过,这个“令人欣慰”的结果中包含着一个很大的尴尬:从夏威夷的杨太太到加州的谢女士,再到加拿大的华侨,此次向陈力一家伸出援手的差不多都是海外华人,没有看到国内、省内有哪个富豪或热心人士的慷慨义举。

  海外华人热情捐助,本土爱心集体冷漠,这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现实。这往往可以用来佐证本土财富人士缺乏爱心。然而笔者认为:如果因“读不起书”引起的悲情事件是一种偶然的社会现象时,爱心大概是有能力承载这种社会苦难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奉献爱心是人们一种主动、自由、愉悦的利他行为。如果因“读不起书、看不起病”引起事件是一种多发的制度性现象时,这时候,寄望于公众爱心化解这些悲情事件就不行了,这是对爱心的过度开发———一方面,这种剥离了“献爱心”应有的主动和自由,带有浓厚的道德强迫色彩,使一种本应是精神享受的东西异化为人们的一种精神负担;另一方面,“献爱心”产生的救助能量实际非常有限,诉诸于“献爱心”消除现实中的教育和医疗苦难根本不可能。

  很显然,在当下中国社会,由于教育投入的不足和教育体制的种种弊端,“读不起书”是一种制度性现象———这种背景下,过度开发民间道德资源,寄望于公众爱心消弭这种制度性现象,这只能加剧公众的爱心疲劳和厌捐心理:凭什么总让我们献爱心?政府穷尽职责之外,才是社会爱心发挥作用的空间。

  在这个背景下看“本土爱心集体缺席”现象是非常好理解了,被过度开发的本土爱心已经有了强烈爱心疲劳和厌捐心理,面对身边屡见不鲜的学费杀人事件,他们本能地选择了沉默。而远在海外的华人华侨,毕竟很少能看到这类悲情事件,血脉相连和人性共通中自然会选择热心捐赠,这便形成了“墙内冷漠墙外热”的尴尬。

  □曹林(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网络编辑:董春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