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教育系统应建立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对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3日03:32 江南时报

  主持人:今天的教育,正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教育在大步发展的同时,由于暂时相对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还不能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因此,大家对教育的现状还有不满意和不满足的地方。为此,南京市人大代表、宁海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策划师陈伟荣提出了“建立南京市教育系统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建议。这件建议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陈伟荣:2004年夏季,南京各媒体对南京教育进行的“南京高考之痛”的炒作,使南京的教育很受伤,使原先进行的素质教育也出现了倒退的迹象。本着积极防范的原则,避免此类现象再次发生,建议以市场手段来对付之,建立南京市教育系统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提案

  对话

  主持人:“高考”是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也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您是如何触碰这个“高压线”的?

  陈伟荣: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觉得有责任对此进行呼吁。高考不仅仅是牵涉到一个考生或一个家庭的话题,而是全社会都应该关注的。教育局也很重视,专门成立了一个部门,重点集中在应对个别媒体的夸张炒作带来的负面影响。我觉得现在的评价机制尚不健全,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主持人:您觉得提交的这件建议有没有达到应急系统全面建立的效果?

  陈伟荣:我觉得相关部门还是很积极的,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今年高考之前,就由相关领导出面,召开媒体交流会,对教育现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交流,效果还是不错的,我比较满意。但应急系统还有很多尚未建立或者说有待健全,比如心理方面、教育教学方面和突发事件的应急系统还亟待重视和建立。

  主持人:您如何评价“扬长教育”和“个性教育”?

  陈伟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行业已经成为服务行业。我们的评价体系也应该跟上发展。过去总认为只有理科好的学生才是尖子生,现在还应该对文科、体育、艺术等各个方面的人才进行正确评估,美国就提倡“扬长教育”,也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发展取向发展学生特色和学校特色,这才是多元化的发展潮流。我们国家有很多被国外精英学校录取的拔尖人才,也有可能在我们的学校恰恰不是排名第一的“好学生”。我们现在不缺打工者,而是缺少各行各业的支柱人物和领军者。如果我们不重视精英教育或放弃精英教育,我们国内的人才就会被国外大学的“收割机”收走。这也是我们教育界需要探讨的问题。

  答复

  南京市教育局:去年暑期,南京地区个别媒体所谓的“南京高考之痛”的新闻报道,尽管其数据不实,但却对南京教育的形象和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虽然教育部门正以极大的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但由于牵涉诸多复杂因素,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必然需要一个过程,不能寄望于一蹴而就。正因为这些问题社会关注度及其本身的复杂程度都很高,因而及时、有效地处理好这些问题引发的突发事件并积极做好舆论引导,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突发事件的发生在各行各业都客观地存在着,教育系统亦然。积极应对突发事件,根本要靠积极有效的工作,也需要有效的应对策略。近几年来,我局以建立长效机制为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注意摸索这方面的应对策略和措施:一、加强对外联系与沟通。为南京这座城市培养一精多能、国际通用的现代公民,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追求;新闻媒体对教育的关注,应该也体现和代表着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利益诉求。我们主动加强与市委宣传部以及各新闻媒体的联系,积极争取并得到了他们对教育信息工作多方面的指导。在诸如去年个别媒体对我市教育投入进行不准确报道的情况下,市委宣传部和市政府办公厅给予大力支持,协助我局与多家媒体进行沟通,通过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澄清事实,避免了老百姓的误解,维护了社会稳定。二、健全系统教育信息工作网络。成立市教育信息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管理全市教育信息工作:(1)制定教育信息工作规划;(2)制定并实施教育重大政策新闻发布方案;(3)加强对区县教育局、直属单位和学校教育信息工作的指导;(4)制定全市教育信息工作有关制度。同时,各区县教育局、直属学校(单位)和我局机关各处室,也切实加强对本单位、本部门教育信息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建立机制,加强管理。三、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工作能力。注重宣传引导,使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各直属单位和各类学校进一步增强新形势下在社会高度关注下开展教育工作的意识,不断增强通过大众传媒进行教育信息传播的主动性、权威性和创造性,加强对重点工作、突出典型等方面的新闻宣传,增强对有关教育的批评报道与失实报道等方面的敏感意识和应对能力。注重培训指导,不定期组织系统内干部和有关人员进行教育信息工作方面的专题培训,邀请有关专家和媒体资深记者进行专题辅导。四、拓展教育信息工作思路。在进一步做好市局教育新闻报道工作的同时,逐步加强各区县教育局、直属学校(单位)的新闻报道工作。在不断提高全市教育新闻报道数量的同时,不断努力提高报道的规格和质量。逐步加强在一些影响力强的网络媒体上的宣传报道,同时加强自身宣传阵地建设。不断完善教育新闻发布会和通气会制度,进一步提高新闻发布的传播效率。五、积极增强与媒体的良性互动。注意自身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与新闻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注意尽可能广泛而充分地邀请新闻记者走进教育新闻现场,增强他们对教育的情景体验,不断丰富他们对我市教育发展的真切感知和理解认同。同时,要求全系统各部门、各单位和学校都要积极发挥能动作用,及时、主动地做好与新闻单位的沟通和协调,共同营造有利于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和谐环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