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浙商巨额资本激活“老字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3日05:16 今日早报

  浙商巨额资本激活“老字号”

  “品牌万里行”在浙举办“老字号品牌对话”

  □本报记者 余广珠

  见习记者 夏芬娟/文

  通讯员 金连升/摄

  核心提示 当一个又一个国际著名品牌打着百年经典的口号长驱直入我国市场,中国本土的百年老店,百年老字号将怎么在市场上发出自己的强势声音?上周六,作为“品牌万里行浙江站”重要内容的“老字号品牌对话”在浙江宾馆举行。王星记、张小泉、胡庆余堂等省内著名老字号的掌门人,以及品牌战略专家共同探讨了老字号如何在现代商业社会突围。事实上,近年来,老字号的“金字招牌”也正日益受到一些独具慧眼的浙商的青睐。

  老字号 “倚老卖老”

  都锦生于1922年创办,由最初的手工作坊发展成目前国内最大的丝织工艺品生产出口企业,都锦生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早些年受到蚕茧价格大涨的冲击,我们一度试图去走低成本的低端路线,但我们及时回头了。”都锦生总经理王中华说起往昔岁月,语气中满是庆幸。

  “把品牌观念放在了一旁,最后只会砸了老字号招牌,得不偿失。”王中华决定成立一个品牌管理办公室,从产品开发到市场营销,他让品牌管理办公室承担起了“测量消费者需求”的晴雨表的重担。

  其实,有着浓厚品牌意识是我省很多老字号的一个共性。省经贸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相对于其他省,我省的老字号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胡庆余堂、五芳斋、楼外楼等老字号至今仍然美名远扬,是我省经济的生力军。

  《中国品牌》杂志社总编辑顾环宇就指出,老字号要实现绝地突围,就是要以老字号已形成的品牌资产去撬动有形市场。加入WTO,机会最大的则是老字号。他一直坚信,老字号传承了中华文化,其积淀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外国品牌难以企及、也永远不能取代的。

  从这个角度来讲,老字号可以“倚老卖老”。老,意味着历史悠久;意味着极高的知名度,这是新品牌需要巨大的投入才能实现的。

  浙商资本激活“老字号”

  在民资充裕的浙江,很多企业在制造业取得成功之后都渴望树立自己的品牌,提高自己的层次,老字号为他们提供了创立名牌的极佳载体。

  这几年我们看到在浙商中这样的案例不少:义乌的民营财团进军上海滩一口气拿下上海美丽华旗下的6个老字号;浙商蒋贤云收购黑龙江的“老字号”秋林公司;华立集团入主武汉有着360年历史的知名药店品牌“叶开泰”;嵊州大鹏茶业有限公司收购安徽“祁门红茶”。

  杭州老字号协会秘书长丁惠敏告诉记者:“最近几年发生在老字号中的兼并重组不下10起,兼并金额都在千万元以上。随着我省从制造经济走向更高层次的品牌经济,老字号的品牌价值被重新发现了。”

  蒋贤云就向记者表示,相对于老字号的品牌价值,他们的投入非常值得。

  省经协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浙商纷纷去外省投资,各地的老字号是他们投资的主要领域之一。该人士表示,浙商收购老字号之后,随着资本的刺激,,很多老字号都焕发了“第二春”。

  老字号不能吃老本

  □杨轶清

  茅台酒,全聚德,狗不理……一个个大名鼎鼎的老字号,成为商家眼里的宠儿。然而,像茅台酒这样真正具有市场号召力的金字招牌毕竟只是少数,因为他们不仅仅是老字号,更是现代品牌。而其他更多老字号被束之高阁,还积着厚厚的灰尘,没有多少现实的商业价值。

  老字号最有价值的东西,并不是他们的名字,而是其内在的文化含量。老字号身上积淀了丰富的商业精神,比如诚信仁义精神和义利兼容等一系列商道准则,成为这些老字号一直到今天依然有生命力的根。

  但是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老字号并没有多少老本可以吃。因为对大多数消费者和投资者来说,老字号里面蕴涵的丰富的文化信息,他们可能并不知道。这是老字号们碰到的新问题,他们必须被“再发现”。

  因此,对于大多数老字号来说,要转换为现代品牌,首先要把自己当作一个“新品牌”,而不是“倚老卖老”。老字号降低身段,把自己定位成现代市场竞争的“新人”。这样,老字号才有可能返老还童,老树发新枝。

  浙商是做品牌的高手,无论中国驰名商标还是中国名牌,浙商手里都最多。但是浙商创业毕竟才十几二十几年,这些品牌不缺知名度或者美誉度,缺的就是百年老店深厚的内在文化积累。如果老字号几代人讲述的“老故事”和浙商现代化的品牌经营理念结合起来,当代浙商成为老字号的新传人,相信会演绎出一个个比原版更传奇的新故事。

  (作者为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