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合肥:奏响工业立市强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3日05:27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当历史进入中国发展的“十一五”规划时,千年历史古城合肥市,涌起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发展热潮。在年初,合肥市宣布:2006年,是合肥市超常崛起的“加快工业发展年”。清醒头脑激发动力图奋进

  实际上,2005年的合肥市,是以工业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光鲜地翻过“十五”一页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当年完成总产值843亿元,距离千亿元大关已是一步之遥;在

上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一举迈上两个“百亿”台阶,实现了突破性跨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九五”末提高了近一倍,实现利税比“九五”末提高了近4倍,其中利润提高了8倍。

  成绩令人振奋。但是在今年2月9日召开的全市“加快工业发展年”动员大会上,市领导却给各有关部门当头泼了一瓢冷水。市委副书记董昭礼说:“合肥市目前的工业发展水平,与江浙等发达地区已不可同日而语,在中部省会城市中位次靠后,即使与省内先进城市相比,也占不了多大优势……”

  摆在面前的现实是:前面追赶的目标越来越远,后面的追兵越来越近。特别是作为一个要拉动全省经济的省会,城市首位度不高、工业规模不够强大、工业投入相对不足的局面必须改变。要真正把合肥建设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必须要清醒头脑,正视不足。“十一五”期间,合肥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工业必须先行。通过工业的快速提升,实现全市经济的重大突破。

  2006年定为“加快工业发展年”,就是为“十一五”合肥工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工业年”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要完成1045亿元,工业增加值要完成326亿元,增长24%%;工业投资要确保完成120亿元。瞄准项目加大投资增实力

  2001年底,省委、省政府就明确提出了“抓合肥带全省”的战略决策。而经过了5年后,合肥市进一步提出“工业年”的宏伟规划,就是明确要承担起拉动全省的历史重任!

  合肥市紧扣住项目建设这个核心环节,千方百计加大工业投资力度。而启动“121”工程,抓好重大项目的实施,是当前的首要重任。

  所谓“121”工程,即抓好10个重点前期项目,力争尽早开工;抓好20个重点新开工项目,力争尽早投产;抓好10个重点竣工投产项目,力争尽快达产。10个重点前期准备项目计划总投资225亿元,分别为:德国大陆轮胎集团投资6亿欧元,建设大陆轮胎工业园;中国建材集团投资30亿元,建设住宅产业化;以及合肥二电厂、佳通轮胎、江汽集团、国风塑业、昌河汽车等项目。

  20个重点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70亿元,主要包括:台贯科技有限公司投资80亿元,建设晶园芯片项目;合肥市工业投资控股公司投资49亿元,实施化工企业搬迁工程;皖能集团公司投资26亿元,实施合肥电厂扩建;江淮汽车股份公司投资15亿元,实施年产20万辆轻卡扩能等。

  10个重点竣工投产项目计划总投资21亿元,项目包括:天威保变(合肥)变压器有限公司天威合变工业园一期工程;长虹美菱制冷有限公司美菱高新产业园一期工程;国风塑业股份公司年产3万吨土工膜及干复膜、共挤膜项目;以及合肥伊利乳业公司项目等。

  同时,围绕重点产业,拉长产业链,衍生上下游产品,建设特色园区,精心谋划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效应强的重大工业项目,年内对外推出一批招商引资大项目;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重大项目责任制,积极引进一批超亿元、超千万美元的大项目,力求引进一个项目、建立一个基地、形成一个产业;以项目落地为目的,促成一批有投资意向的重点推进项目尽快签约、开工,形成有效投资。集聚产业构筑支撑铸集群

  合肥市在寻求带动作用时,立足现有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大力增强支柱产业竞争优势,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发展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8大产业。

  以江汽集团、合肥昌河为龙头的汽车产业,是全市重点扶持的第一支柱产业,通过今年以至今后5年累计250亿元的巨额投入改造,将合肥打造成全国重要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形成年产70万辆整车的生产能力,汽车产业实现年产值达到800亿元以上;同时使汽车零部件工业总产值达到250亿元。

  在发展装备制造业中,巩固合力叉车、日立工程挖掘机等工程机械在全国的领军地位,开发装载机、煤矿挖掘机、起重机等系列工程机械,联合并扩大、扶持江淮重工,形成中国以至世界工程机械生产研发基地。累计投入150亿元,形成工程机械6万台、变压器6000万千伏安的能力,年总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

  在家用电器制造业中,重点发展合肥海尔、美的、美菱、荣事达、华凌、三洋等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5年累计投入100亿元,建成国内外重要的家电产生基地,实现产量年增长25%%,形成3000万台家电的生产能力,年总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

  此外,化工及橡胶轮胎制造业产业共投入160亿元,形成2500万套轮胎、200万吨煤盐化工产品、50万吨精细化工产品的能力,年总产值达到450亿元以上;对新型建材、建筑构件等新材料产业累计投资80亿元,年总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对电子信息及软件产业累计投入30亿元,年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对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累计投资20亿元,年总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对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累计投入50亿元,年总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

  以产业集聚为模式,实现工业整体拉动发展,也是合肥市发展8大重点产业之目的所在。在合肥市整体发展中,汽车配件行业、民营工业都是“短腿”。全市重点产业的配套产业相对滞后,产业链短,制约了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难以构成强势产业的支撑体系。在“工业年”里,将以“全民创业”热潮为契机,依托8大重点产业,造就成千上万配套企业、中小民营企业同步发展;各县区工业园区也将主动衔接重点产业的龙头企业,抓产业配套和产业链延伸,扶持发展民营工业,造就支撑体系国资、外资、民资“三足鼎立”的局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