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国人是怎么“小气”起来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3日05:32 华商网-华商报

  ■曹林

  争气儿子考后估出高分,贫穷父亲不堪儿子读大学的经济重负而走上绝路———前几天发生在山西的这起悲情事件报道后引起了很大反响。近日,远在夏威夷的杨太太看到报道后托人带着4.5万元人民币赶到了榆社县,向陈力一家伸出了援手。美国加州的华侨谢女士也曾提出要资助陈力,得知已有人资助后,她表示将资助陈的几个弟弟、妹妹读书。与此同

时,香港、台湾的众多热心人士,美国、加拿大的部分华侨均表示愿建立一个专门的基金会,救助像陈力一样的特困生们。(7月2日《山西晚报》)

  这个“令人欣慰”的结果中包含着一个很大的尴尬:从夏威夷的杨太太到加州的谢女士,再到加拿大的华侨,此次向陈力一家伸出援手的差不多都是“港澳同胞、台湾同胞与海外侨胞”,没有看到内地有哪个富豪或热心人献出爱心,“本土爱心”在这场救助中似乎集体缺席。难道内地富豪如今都“囊中羞涩”?

  海外华人热情捐助,本土爱心集体冷漠,这个现实并非说明本土缺乏爱心,或没有经济能力表达爱心,而是折射出一种集体性的爱心疲劳:在诸如“学费杀人”、“医疗费杀人”等悲情事件经常在身边发生时,人们已经有了审悲疲劳;当人们一次次被呼吁为这些事件奉献一片爱心时,久而久之爱心已经被过度开发,献爱心成为一种道德负担;当这些事件背后的根本性矛盾———如教育投入、医疗投入过低———未得到解决时,人们会产生一种本能的道德逆反心态:凭什么让我们奉献爱心?救助本是政府的职责。

  如果因“读不起书”引起的悲情事件是一种罕见的社会现象,我想,爱心是有能力承载这种社会苦难的,人们愿意为那些偶然不幸的人献出自己的爱心,这时候,奉献爱心是人们一种主动、自由、愉悦的利他行为。如果因“读不起书、看不起病”引起事件是一种多发、常见的制度性现象时,这时候,寄望于公众爱心化解这些悲情事件就不行了,这是对爱心的过度开发———一方面,剥离了“献爱心”应有的主动和自由,使一种本应是精神享受的东西异化为人们的一种精神负担;另一方面,“献爱心”产生的救助能量实际非常有限,诉诸于“献爱心”消除现实中的教育和医疗苦难根本不可能。

  很显然,在当下中国社会,由于教育投入的不足和教育体制的某些弊端,“读不起书”是一种制度性现象———这种背景下,寄望于公众爱心消弭这种现象是不可能的,政府尽职尽责,发展经济,加大投入,严治乱收费,才有社会爱心发挥作用的空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