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小额担保贷款怎能成“国家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3日06:00 光明网
戴求兵

  鼓励自主创业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在不少地方存在落实难的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促解小额贷款难,推动创业促就业。(《人民日报》6月26日)

  小额担保贷款难,恐怕不仅仅是下岗失业人员和自主创业者的亲身感受,也是相关职能部门心知肚明的“公开秘密”。从字面理解,主要有两难。首先,难在“小额”。自主

创业者不同于企业集团的老总,对他们而言,实现就业再就业是解决生计问题的根本。他们从心理上接受也迫切需要“小额贷款”,对“高额”甚至“巨额”贷款自然没有心理预期。既然是“小额”,在当前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很难准确投资到“一本万利”的行当,自然产生不了大的经济效益,得不到高额的投资回报,银行和自主创业者对此都不会有很高的期望值。此外,小额贷款的抗风险能力非常弱,创业者如果操作不当,就很可能被经验丰富和实力雄厚的“经济大鳄”挤垮吞食,落个“血本无归”,这对创业者和银行无疑都是客观存在的风险。其次,难在“担保”。正因为小额贷款存在风险,加上作为政策性扶持的贷款,对贷款对象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所以“担保”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前置条件。对于自主创业者,要拿出一定比例的贷款“保证金”,费尽周折跑相关部门办理繁琐的手续,在没有明显收益预期下,确实感到“得不偿失”,过高的门槛让他们望而却步。

  配额管理,身份限制,手续繁琐,小额贷款的这些特征使人不由得想起若干年前的“国家粮”。“国家粮”顾名思义是国家配给的粮食,而且据说只能对国家工作人员和城镇居民供应,在粮食部门发给的“粮油供应证”上,详细登载着人员身份、劳动类型和粮油定量标准。凭证凭票购粮油,还得排上长长的队伍等着交易。

  正如“国家粮”虽然很光荣,却始终没有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一样,小额担保贷款因为在实际操作中的“肠梗阻”,客观上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它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对民生的关怀,一种美好的设想,有限度地“输血”,却没有无止境地“造血”,没有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改变小额担保贷款在实施中遭遇的尴尬,需要破除其本身的疑似“国家粮”痼疾。一是要发挥引导作用。要对贷款发展的项目进行科学规划和可行性论证,把小额贷款投向有市场前景、具有较强辐射作用的领域,把小额贷款作为经济调节的辅助手段和指导就业的指挥棒,避免盲目“洒胡椒面”,造成浪费。二是要建立信用体系。要在全社会倡导诚信就业,开展创建信用社区等主题活动,建立贷款者个人信用档案。政府要从公共服务的层面,一定程度上对小额担保贷款兜底,帮助化解贷款风险。三是要简化办事程序。要降低办事门槛,实行相关部门联动,采取“一站式办公”等方式,规范办事程序,严格办结时限,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