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又是一场代际车轱辘游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3日06:00 光明网
徐来(上海学者)

  青年一代有人类在那个特定年龄阶段的心智特征及其相关的兴趣取向,这些特点反应到流行文化的消费活动中,并通过市场的途径进行筛选以后,也必然导致“玄幻”或者其他类似流行文化产品的繁盛。何况,流行文化消费本来就带有一定的娱乐色彩。

  首都师范大学陶东风教授最近做了一件非常有气魄的事情:在谈笑间突然脱掉衣服

,一丝不挂地跳进了荆棘丛。韩寒评价自己的粉丝“每一个字都是漏洞”,陶教授却在“玄幻小说”的荆棘丛里把自己扎得混身是漏洞。

  陶教授并不了解他所批评的对象。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将《魔戒》与《指环王》并列为西方魔幻文艺典范,又为什么认为玄幻小说“不同于传统武侠小说的最大特点是专擅装神弄鬼”,而无视中国武侠小说的“剑仙模式”。同时,陶教授也似乎完全不明白“玄幻文学”和“文学”、“玄幻小说”和传统的神魔小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玄幻文学”的背后,并不是一次文学运动,而是一次商业运动。“玄幻文学”这个标志本身,也是作为一个商标,而不是一个文学流派名称,被制造出来的。目前,无论网上网下,所有被称为“玄幻文学”,或者挂着“奇幻小说”甚至“悬疑小说”牌号的作品,无一不是文化消费品工业化生产的结果。当一定的文化消费品被生产出来以后,出版商们为了推广的需要,通过“造概念”这一手段,将它整合包装,并推向市场。事实上,中国文化消费品产业在近10年内已经推出了无数类似的标签,从最初的“80后”,到现在引起争议的玄幻小说。

  当然,这也并非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次“玄幻小说”热潮。明末“神魔小说”的流行,与今日的“玄幻小说”热有一定的相似性。这里的“神魔小说”,说的不是《西游记》和《聊斋志异》,更不是陶教授拍脑袋列举出的《窦娥冤》。而是以《封神演义》为代表的,包括部分《西游记》续书、《四游记》、《三宝太监西洋记》等小说的作品类型。这是一批在思想内容上非常庞杂,在写作水平上普遍比较低下的作品。它们是明代繁盛的商业出版与市民精神生活需求相结合的产物。陶教授虽然身为中文系教授,但想来对这一门类的作品并不熟悉,因此从中国文学史中胡乱抓了几把豆子,而不知道文学史上竟然还有此一说。当然,相似归相似,当代“玄幻小说”事实上与这批“神魔小说”并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诛仙》、《九州》这一系列的作品,事实上是在《魔戒》、《哈利·波特》、《龙枪》这样的西方作品的基础上,受到日式动漫的影响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他们与中国传统“神魔小说”惟一的相似点只是,在行文中使用到中国传统神话元素及思维方法。因此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这批“玄幻小说”中的优秀之作,会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售出自己的游戏改编版权了。

  那么,陶教授为什么要对一个自己如此不熟悉的领域,发表这样一通不着边际的议论呢?前日,北京某日报对陶的采访透露出的些许信息,道出了其中的缘由。

  陶教授坚硬地表示,他之所以批评玄幻小说,不过是想隔山打牛地表示一些对“80后”精神状态的担忧。因为这一代人迷恋感官刺激,不关心公共事务,“精神世界比较单一”。

  陶教授的这番态度,与鄢烈山先生前段时间对“网民力比多”的批评如出一辙。南北呼应,对青年一代的关爱溢于言表。不过,所犯的错误也是完全相同。青年一代在那个特定年龄阶段的心智特征及其相关的兴趣取向,这些特点反应到流行文化的消费活动中,并通过市场的途径进行筛选以后,也必然导致“玄幻”或者其他类似流行文化产品的繁盛。何况,流行文化消费本来就带有一定的娱乐色彩。在被课堂的道德思想教育折腾得筋疲力尽之后,再投入自己不熟悉的“公共事务”继续“救民于水火”,充当一个24小时不间断的“活雷锋”。这种事情,恐怕老同志们也未必做得来吧?

  过去,批判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现在,批判玄幻小说。这种代际车轱辘游戏,你还想玩多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