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地脉天骄·人物——82岁老人坐着硬座进西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3日06:01 北京娱乐信报

  在近48个小时的天路之旅中,最让人担忧的是旅客是否能抵挡住漫长的高原旅途。昨天一名五十多岁的旅客就因心脏病发,不得不和老伴提前在石家庄下车。

  据了解,这名旅客是去西藏心切,在填旅客健康登记卡时隐瞒了自己的病情。不过,这一切并没有影响其他旅客,列车上年龄最大的旅客李楠先生就坚持坐硬座也要去西藏而香港女游客李一楠则忙着找其他旅客为自己的自制纪念封签字留念。

  北京首趟赴藏列车 特殊旅客

  列车老寿星今年82岁

  这趟列车虽然直达西藏,行程较长,但其中却不乏老寿星。年龄最大的当数82岁的李楠老先生。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提出要在青藏高原上修路,先修了公路,后来一直希望修铁路,但都没有实现。”老人说,自己是学工程机械的,一直对此关注,五十多年来,所有报纸上关于青藏铁路的报道,他都剪下来,早就盼着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在高原上修铁路,而今终于梦想成真。

  老人的儿子并不同意他到西藏,毕竟年事已高,但他骗儿子说自己买到了卧铺票,而且坚持“坐着也要去西藏”,这样才被允许,不过出于安全考虑,大儿媳妇还是陪着他踏上首发列车。

  同样在硬座区的老先生还有一位已经78岁,名叫卢光天。他告诉记者是偷偷出来的,家里谁都没有通知。老先生告诉记者:“我这趟出来是带有实验性的,看看高原对我们老年人究竟有什么影响。实在不行我也不会硬撑,但人应该有些拼搏精神。”

  最小旅客只有两岁半

  在西安停靠期间,大家都在把列车做背景拍照时,两个男孩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问他们的父亲,得知哥哥谭子檀今年三岁半,弟弟子瀛只有两岁半。

  在硬座车厢里,记者了解到,今年38岁的谭伟从加拿大回京不久,之前就知道青藏铁路要开通,直到6月28日开车时听到已经开始出售车票,于是他立即赶到北京西站。“卧铺票没买上,我有些犹豫,毕竟孩子岁数还小。可是考虑到首发车的意义所在,于是买了四张硬座。”他告诉记者,按照身高,两个孩子完全可以不买票,但为了给孩子们留个座位,他才多买了两张半价车票。

  记者还了解到,今年38岁的谭伟1999年曾和爱人一起坐汽车去过西藏,如今故地重游,别有一番感慨。

  香港游客自制纪念封

  “您能给我签个名吗?”昨日上午8时,在列车的第4个车厢,一名香港女士手捧一大包信封,挨个车厢找人签名。她称要集齐列车所有人的签名作为纪念。

  

地脉天骄·人物——82岁老人坐着硬座进西藏

  香港女游客李一楠向记者展示她自制的纪念封。信报记者 李剑英/摄

  这名香港女士名叫李一楠,是一家国际咨询公司的顾问。“能坐首趟北京到拉萨列车很兴奋。”李女士说,为使这次旅行更有纪念意义,她决定完成一件特别的“作品”。她先购买了100个信封,从邮局买了为青藏铁路开通发行的邮票。7月1日从上午8时,她就跑到北京邮局加盖首日封的章,跑到北京西客站加盖邮戳,“一直到上车前,我都没来得及吃饭。”李女士说,上车后她又找乘务员盖了“首次发车”的印章,“我现在还差一个拉萨站的邮戳,我的作品就完成了。”李女士指着每张信封右上角的空白处说。

  对于李女士的行为,车上的旅客大都支持配合,纷纷留下自己的名字。一名2岁的小男孩和一名3岁的小男孩还不会写字,他们俩在李女士的信封上画了两个散发光芒的太阳。

  清华学子玩车票接力

  “原本说好他会在西安等我,结果火车晚点,我只能现在就把车票带走了。”在列车到达西安火车站时,一位青年充满遗憾的自言自语引起了记者注意。在他的右胸前贴着一张白纸,上面用蓝笔写着“天下车迷是一家、PKU CCME、石奇”几个字。

  原来,石奇是清华大学化学系的学生。由于家在山西,他无法乘坐完全程。为了能珍藏一张从北京到拉萨的全程车票,同时不让车票浪费掉,他费了很多心思。他告诉记者,在买票前,他就从网上寻找接力伙伴,计划自己在西安下车后,在车站把车票传给另一名网友,让他拿着这张车票继续旅行,自己则转道回山西老家。“只要最后他把车票寄还给我就行。”

  本来接力对象已经找到了,但在列车进站前,对方来短信说由于列车晚点,耽误了时间,无法完成接力,他只能把车票带走了。言语间,石奇为这个伙伴错失去西藏的机会感到遗憾。但对于自己能收藏首发列车车票,却又感到非常幸运。

  北京首趟赴藏列车 工作团队

  首趟车女乘务员只有4名

  由于青藏铁路沿线大部分路段都受高原气候条件影响,对列车员的身体素质要求相当高,因此,京拉车队仅有少量的女性,其余都是青年男性,而且大都是专业军人。

  首发的T27次列车当然也不例外,列车长谷兴富告诉记者:“首趟列车的26名乘务员95%是专业军人,一线服务的仅有4名女性。”24岁的赵燕就是首趟列车4名女乘务员之一。

  列车员上高原体检5次

  赵燕是河北唐山人, 她是海军复员军人。她告诉记者,京拉线对列车员的身体素质要求非常高,她从应聘到接受培训,接受了5次体检,每次都非常严格。

  赵燕笑着说,今年三月份他们第一次去高原进行适应性训练时,她没有任何高原反应,这是她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接受高原适应性训练,一些首次担当乘务员的新职人员还进行了列车服务基础理论知识、安全、服务礼仪、作业标准、非正常处理、救护知识、民族政策、宗教信仰等18个科目的系统培训。

  高原训练跃升三级海拔

  据了解,铁道部特意为进藏列车人员安排了三个地点进行适应性训练和测试:西宁、格尔木和青藏铁路线上最高点的唐古拉山口,这三个地点的海拔高度是逐渐升高,最高的唐古拉山口的海拔高度超过了5000米。

  按照测试规定,运行到海拔3000米以上,列车内将自动采取弥散式加氧方法来供氧。所有接受培训的列车员一起在车里坐了一个多小时,进行各种测试。

  赵燕告诉记者,高原上“习服”时,虽然没有旅客,他们每天也要按照正常程序打扫卫生等,以此来计算每项工作所需要的时间。比如扫地这种最简单的动作,高原地区扫完一节车厢要比平原地区慢四到五分钟。

  工作人员只吃车站快餐

  上午9时,北京至拉萨的首趟列车停靠在西安火车站后,西安铁路局的职工迅速将100盒快餐等食物抬上列车。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快餐是列车人员的工作餐,这样餐厅就能腾出更多的空间为旅客服务。”

  据介绍,列车餐厅每次吃饭都要准备600多份,工作人员往往是刚做完上顿立即准备下一顿,根本没时间做自己的工作餐。

  同时,餐厅的设备和人员有限,为腾出更多的餐厅空间为旅客服务,他们和停靠站的铁路部门联系,由他们帮助做好工作餐,减轻餐厅的压力。

  特派记者 赵博 李剑英

  (信报 京拉首发车途中专电)

  【记者感言】

  如实填写健康卡

  由于健康卡并未指定医院去检查,完全凭借个人自觉填写,因此,一些老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心愿,而隐瞒了病情,但这样不但对自己身体不利,也给其他人带来了麻烦。所以,记者提醒,想进藏的旅客一定要检查自己的身体,如有高血压、心脏病,千万不要贸然出行。

  客运员背对列车

  当火车离开兰州火车站10分钟左右,经过一个小站时,无意中记者发现车下的客运员都背对列车站立。短暂的疑惑后是深深的感动:他们前面,是一个又一个山梁。他们这样站立,是为了及时发现险情,防止山梁上有石块滚落,危及列车。

  随着火车开动,记者随后又看到四五名工作人员,他们笔直地站立在列车和山梁之间,没有一个人回头。虽然看不到他们的面孔,但记者却深深地记住了这些客运员。

  特派记者 赵博 李剑英

  (信报 京拉首发车专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