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请慎待高考“状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3日06:47 红网-湖南日报

  李钺

  备受广大学子期待的高考成绩终于揭晓。鉴于以往一些媒体对“状元”的热捧以及地方、部门、企业的各式奖励或鼓励,笔者向社会斗胆进言,请慎待高考“状元”。在目前的中学教育中,学校盼出“状元”,教师盼教“状元”,家长盼望子女是“状元”,一些地方则盼“状元”来书写“人杰地灵”的招牌,于是也就形成了所谓的“状元”的怪诞现象。

  透视“状元”现象,笔者认为,这是封建官本位文化的泛滥。从历史上看,状元是跟古代的科举制度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封建统治者网罗为其效忠官员的一种途径。对于那些通过乡试、会试和殿试,直至考取殿试第一名的状元而言,充其量只是成功地为自己谋取了一官半职而已,荣华富贵其妻儿老小而已,没有几个是真正追求为民为国的。有研究可以证明,从唐代算起,到清朝的最后一个状元,历史上共有650多位状元。颇具意味的是,这些状元在历史上真正有点成就的却不到10人,而真正在青史上留名的陆游、范仲淹、辛弃疾等却没有一个是中过状元的。

  透视“状元”现象,笔者认为,这是对个人主义的一种极度吹捧。面对无所不在的鲜花和掌声以及源源不断的物质奖励,一个正常的大人尚且会一下子接受不了,更何况十七八岁的青少年?这种异化的“状元”现象,又让孩子将如何判断考试的价值,如何看待自己的功名呢?毫不讳言,这是极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引导不好,只会使“状元”们昏昏飘飘,难成大器。故而,笔者实在是不敢恭维这种做法。不客气的说,高考“状元”只是一个考场优胜者,因考场偶然因素居“状元”之下而实际能力居“状元”之上的肯定不乏其人,且这离报效祖国和人民的目标相距甚远,因而把高考优胜者与科举场上的“状元”强拉在一起,并极度吹捧,这实在是弊大于利,于我们的教育培养目标是大相径庭、截然相违。

  因而,笔者建议,不要再热炒这些高考“状元”们,而是要理性地引导他们看待成绩、对待考试,完美地实现人生的这一重要起步而不是过早地牵扯个人的功名之事。同时,我也希望社会各方更多地关注寒门学子群体,而不仅是“状元”们。这样,我们的社会才算真正理智地对待高考,也才有利于高考实现真正的社会意义转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