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跑借读:家长的“社会学”大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3日07:46 兰州晨报

  “免试入学,相对就近,整校划拨,兼顾户口”是兰州市近年来小学毕业生升初中的基本原则,但由于学校之间的教育硬件设施及师资力量的不均衡,导致一些违规的考试、借读等不正常现象肆意蔓延。

  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给孩子选择一所好学校,许许多多的家长却被卷入了另一种无形的小升初借读“考试”当中。在这场看似正常的“考试”中,家长的社会关系、活动能

力甚至口袋里的钞票都将接受严峻的考验———

  38岁的老安被接连两场小学升初中的“考试”“烤”得焦头烂额,心力交瘁。他说:“小升初的借读考试说白了就是对家长社会关系、活动能力的考验,有钱的家长考验钱包,有权的家长考验社会关系,对于我们进城务工者来说,只能考验运气,运气好了,孩子上个好学校,运气不好也只能自认倒霉。”

  连续两年,38岁的老安被接连两场小学升初中的“考试”“烤”得焦头烂额,心力交瘁。

  老安夫妇来自天水农村,到兰州已有18个年头。夫妇俩摆过地摊、卖过早点,当过饭店勤杂工,后来又开了个小饭馆。2005年6月,长女小霞从兰州城郊一家小学毕业,按照当时对口划拨的原则,小霞应被划拨到附近一家相对较好的中学。但在最后的划拨中,小霞却被划拨到了另一家相对较远且师资力量十分薄弱的学校。老安找到对口划拨的中学打听情况时,听到了这样的答复:“划拨原则中有‘兼顾户口’的要求,我们学校有本地户口的学生都挤破了头,外地户口的基本上不招,因此你的女儿只能分到其他的一些学校。”随后,老安夫妇对小霞即将要报到的新中学进行了详细的了解,但结果让他们大失所望,这所学校不仅师资及教学设施比较薄弱,而且校园环境也比较差,经常发生校园暴力事件。

  “爸爸,咱能不能也找找人,托托关系,掏点借读费上个稍微好点的学校?”面对女儿眼巴巴的目光,老安夫妇关掉了饭馆,专门为小霞跑起了借读的事。

  “事情并不是我们想的掏点钱就能办成那么简单,我几乎动用了所有在兰州的亲戚、朋友,甚至老乡,但孩子向往的中学,没有一家愿意收……”最后,万般无奈的老安怀着愧疚的心情,将小霞送到了农村老家上学。2006年6月,老安的长子小强又从兰州市另一所小学毕业。老安吸取了发生在女儿身上的教训,从小强毕业前的一个月开始,他就四处找人活动。功夫不负有心人,到小强毕业时,终有一家学校答应让他参加学校组织的考试,如果成绩过关,交过借读费就可在这所学校就读。然而,这场让老安一家兴奋了好长时间的考试带给他们的却是一个黑色的幽默:小强考得成绩不错,但学校仍称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

  “这也许是学校婉拒‘借读’的方式。”老安说。此后,老安又费尽心机找到了另一所中学的负责人,该负责人答应办这件事,并提前收下了借读费,但老安至今还是放心不下。

  “在娃娃的教育上,我花多少钱都不后悔,今年入夏以来,全家人连一支雪糕都没吃过,吃的面、油都是从老家带过来的。”老安一家租住在兰州城郊一处十多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四口人分上下两铺睡觉。他告诉记者,在给小强跑借读的事情上,他前后共花去6000多元,饭馆已在几个月前转让了,现在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日子过得十分紧巴。老安深有感触地说:“小升初的借读考试说白了就是对家长社会关系、活动能力的考验,有钱的家长考验钱包,有权的家长考验社会关系,对于我们进城务工者来说,只能考验运气,运气好了,孩子上个好学校,运气不好也只能自认倒霉。”

  老梁嘴上训斥着儿子,心里却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不是滋味:“小升初”不仅让家长伤透了脑筋,14岁的儿子早在毕业前的一个月里,几乎每天都和同学们议论着有关借读的事,唱歌、洗澡在他们的脑海里又是什么含义?

  老梁家住兰州市雁滩某村,是土生土长的兰州人。一个多月前,儿子小山从雁滩一校毕业了。从小山毕业回家等待划拨的那天起,老梁就再也没有消停过。根据往年的划拨惯例,小山极有可能被划拨到附近的里五滩中学或稍远一点的东岗某中学。在兰州市,这两所学校并非重点中学,教育硬件设施及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爸,这两所学校我可不去,我们好多同学都准备进雁滩中学、十六中,还有一些成绩比我差的同学听说要到市中心的重点中学上,你好歹也要给我跑一跑呀。”还没有毕业的时候,小山就开始嚷嚷。

  后老梁四处打听获悉:雁滩一校毕业生的划拨基本上还是遵循往年的惯例,不可能划拨到其他学校。

  老梁从一些渠道了解到,像小山这样学习成绩居中上等的,花点借读费上雁滩附近的另一家中学应该不成问题。提供这一消息的老梁的朋友老王称,他的一位朋友在某机关工作,而这位朋友和该校的校长是铁哥们,如果他能开口说话,小山上学的事情应该没问题。

  之后,老梁频频约老王,就儿子借读一事进行商量。老王称,按照他对“机关朋友”的了解,吃顿饭再给个红包应该能办成这件事。

  一切按计划行事。一个周末的晚上,老王把那位“机关朋友”约到了南关附近的一家酒楼。席间,“机关朋友”一直称其与校长关系不一般,几杯酒下肚,“机关朋友”还特意拨通了校长的电话,十分熟悉地在电话里聊天开玩笑。饭后,老梁、老王打车将微醉的“机关朋友”送回家中,临出门的时候,老梁将装有1000元现金的信封悄悄地放到了“机关朋友”家的茶几上。

  “吃饭加红包,花了将近1500元,但我一点也不心疼,为了孩子,花多少都值得。”老梁说,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此后的几天里,老梁给“机关朋友”打了好几次电话,但对方态度十分冰冷,并称“很忙,过一段时间再说”。

  “是不是送的钱少了?”对于“机关朋友”的态度变化,老梁夫妇琢磨不透。“不光是少,而是太少了,其他同学的家长请人办事都是吃饭、唱歌、洗澡‘一条龙’,你给人家吃一顿饭就算完了?我看你根本就不把我的事放在心上……”儿子小山突然插嘴。“你给我闭嘴,什么唱歌、洗澡的,小娃娃懂个屁?”老梁嘴上训斥着儿子,心里却像打翻了五味瓶:“小升初”不仅让家长伤透了脑筋,14岁的儿子早在毕业前的一个月里,几乎每天都和同学们议论着有关借读以及请客送礼的事情,唱歌、洗澡在他们的脑海里又是什么含义?

  “现在兰州市小学升初中划片免试就近上学的原则,表面看似公平,但掩盖着实质上的不公平。同是国家纳税人,凭什么我住在雁滩,孩子就该上一所教学力量薄弱的中学,你住在市中心,孩子就该上一所优质中学?小学升个初中,咋感觉比我们当年考大学都困难呢?”老梁虽然对此颇有意见,但对于孩子的事一点也不敢马虎。他和老王再次合计后,又给那位“机关朋友”表示了一番心意。几天后,老梁拿着“机关朋友”所写的便条找到了校长,对方虽然有点冷漠,但在收取了3000多元的借读费之后,还是让小山参加了几天后学校内部组织的考试。

  “我帮忙只能帮到这里,关键还是看孩子的成绩,考过了当然没啥问题,考不过去也没办法。”学校一直没有公布考试成绩,而“机关朋友”的话又是模棱两可,在没有接到学校的正式通知之前,老梁一家三口的心里都没有底。目前,他们只能焦急地等待。

  可怜天下父母心。在兰州市,曾经或正在为小升初孩子借读奔波的岂止老梁一人?记者发现,虽然教育部门明令禁止任何不正常的借读,但为能让孩子上一所好的中学,那些被划拨到差学校的小学毕业生的家长,大多都要通过各种渠道为孩子“活动”,导致出现好学校学生“挤破头”,而差学校却门可罗雀,两极分化的现象极为严重。近几年来,城关区教育局每年都要给里五滩中学划拨一批小升初学生,但前去报到的学生往往连划拨总数的四分之一都占不上。去年秋季开学,该校还因招不到学生而没有开设初一年级。目前,该校的初三学生已经毕业,学校只剩下18名初二年级的学生,而学校的老师只有14位。

  兰州市某中学的一位老师称,教育资源的相对不均衡导致“借读”风盛行,而非正常借读的肆意蔓延,也加剧了教育资源及学生生源的两极分化:好的学校越来越好,差的学校越来越差。好的学校通过非正常的考试,筛选了很多优秀的学生,而那些师资力量较差的学校却成了“差生”云集的地方。

  李校长任职于兰州某重点中学,最近一段时间,他连手机都不敢接,甚至不敢长时间呆在办公室。小升初学生划拨开始后,他几乎每天都接到照顾学生借读的电话,还有人跑到学校门口等他。

  “我知道学生不能非正常借读,但实际情况是,借读的坏风气这些年在兰州已经成了气候。由于学校之间的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着差距,造成学生相互攀比,望子成龙的家长对借读更是‘乐此不疲’。在这方面,学校确实有很多苦衷,只能通过考试等手段应付一些难以推辞的人情。”李校长这样说。

  采访中,兰州市某中学的一位老师称,教育资源的相对不均衡导致借读风盛行,而非正常借读的肆意蔓延,也加剧了教育资源及学生生源的两极分化:好的学校越来越好,差的学校越来越差。好的学校通过非正常的考试,确实筛选了很多优秀的学生,而那些师资力量较差的学校却成了“差生”云集的地方。拿兰州一中和里五滩中学比较,前者是现代化的场所、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条件十分优越,而后者使用的教室仍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修的破房子,教学设备更是无法相比。在大多数人选择好学校的同时,一些相对较差的学校被“妖魔化”,老师不想工作,学生不愿意去上学,久而久之导致恶性循环。一些中学教师认为,教育投入与城市建设发展不协调也是导致非正常借读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拿雁滩来说,现有雁滩中学、华侨实验中学和里五滩中学3所中学,而雁滩近年来的发展却比较快,人口膨胀迅速且外地来兰人员集中,就目前学生就学情况来看,3所中学已难以适应学生的求学需求。这些教师呼吁,在薄弱学校改造无法一步到位的情况下,教育主管部门是否应考虑一下怎样平衡教育资源,以及如何体现教育平等的权利。

  兰州市教育局有关人士称,教育部门坚决制止非正常的借读,并一直努力改善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程度。从2000年开始,兰州市小学毕业生升初中就坚持“免试入学,相对就近,整校划拨,兼顾户口”的“十六字”原则,通过这一举措,许多曾经的二三流学校现已成为师资力量比较雄厚的学校,应该说这一原则比较适应目前兰州市小升初的现状。但教育界人士认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问题得不到解决,小升初的借读风就难以遏止。明年兰州市的小升初过程中,家长是否还和往年一样接受无形的借读考验?

  本报记者齐兴福实习生宋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