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六旬翁骑摩托闯青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3日08:41 南京报业网-金陵晚报

  【金陵晚报报道】 夕阳红南京老年摩托车旅行团在南京名气很大,老人们玩转中国全靠摩托车代步,其中近30人骑摩托车进西藏旅游。已经全线贯通的青藏铁路是他们最近聊得最多的话题,金陵晚报记者昨日专访旅行团团长宇文业顺,巧合的是,2001年7月1日,年近六旬的宇文业顺骑摩托车带着老伴儿从格尔木出发向拉萨进发,青藏铁路举行开工仪式时他正在格尔木休整。

  实在看不出宇文业顺的年龄:小黑帽、太阳镜,花哨的赛车T恤,腰间绑着时尚腰包,除了跟随他7年的摩托车略显老迈,很难想象这位老人快过66岁大寿。要不是看世界杯,宇文老人一定还在旅游。

  命悬一线的5分钟

  2000年宇文业顺第一次骑摩托车挑战青藏公路遭遇失败。“我从格尔木出发没多久就觉得胸口憋闷了,喘不上气,到了西大滩住下来根本睡不着觉,20分钟就把一袋氧气吸完了,越躺越闷,坐起来还是不行,就在小院子里转圈圈。”

  “你不知道星星有多美,很亮,就像在天花板上挂着。”第二天宇文强忍着高原反应继续向前进发,到昆仑山山口还有1公里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风景越来越美,我停下车,弯腰取相机,没想到血一下全涌到大脑里了,一头栽倒。”整整5分钟,宇文老人动弹不得,四下安静,声音都死去了,“我迷迷糊糊地看到天上只有鹰在盘旋,随时有俯冲下来的可能。”

  又过了10分钟,宇文爬了起来,折回格尔木,第一次进藏失败。

  回到南京宇文老人练起了肺活量:每天跑步上小红山再跑下来,反反复复一个多小时。

  冬天过去了,宇文老人有了更大胆的计划:带老婆去西藏!

  海拔5231米的最后阳光

  “格尔木到处都是红旗,藏民们就像过节一样又唱又跳,我和老太婆很兴奋,这是在见证历史啊。”宇文老人吸取了前一次失败的教训,在完全适应格尔木的海拔后,他带着老伴儿几乎是日夜兼程,直奔拉萨,“就用了2天时间,几乎没吃。”

  宇文老人解释说,“不吃饭也是听了朋友的建议,吃饭会增加肠胃负担影响供血,而且高原反应下我们根本不想吃饭。”

  一路还算顺利,到了青藏公路的最高点: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宇文老人停下车来留影,“一个人影都没见着,我们只好互相拍照片,想再多拍一张风景时,最后一缕阳光不见了,天刷的一下黑了。”

  宇文老人看了看表,晚9点。“我们一刻不敢停留啊,事先估计好的,以我们的体力也就是5分钟,太高了。”

  当晚两位老人在安多休息,谁也睡不着,“我抽了一夜的烟,老伴儿盖了三层大棉被,还是打哆嗦。”

  300米却走了两小时

  海拔最高的地方却不是最艰险的。“到了五道梁,难见爹和娘。”宇文老人从未见过这样的天气,“就一个小时,下雨、下冰雹,又是大风大雪,忽然风停太阳又出来了。”

  宇文老人拿着当时的照片告诉记者,你看我和老太婆都是棉衣、棉裤的,外面还套着雨衣,还有狗皮护腿,就是在五道梁他们也没有敢停下来:“一停就完了……很多年轻人到这里都不行了,更别说我们。”

  最让二老回味的是在那曲的经历:“当时有300米在修路,摩托车没法带人,我挂一挡晃晃悠悠地开了半小时,老伴儿慢慢走,整整两个小时。”

  “一会儿她就把头盔扔给我,老太婆火了,干嘛不把头盔带在车上,累死了!”原来他老伴根本走不动,是在“挪”,每走50米就抱着电线杆休息10多分钟,这时只有半公斤的头盔却成了要命的累赘。

  南京援藏干部哭了

  从格尔木出发到拉萨已是第二天夜里,拜访了布达拉宫等几个著名的景点后二老直奔100多公里外的“墨竹工卡县南京希望小学”。

  一路风景不比九寨沟逊色:沿着拉萨河遍地油菜花,这可是最美的季节,宇文老人说这一路上处处都是九寨沟,可他们却无心赏景:“去西藏最终的目标就是要看看那里的孩子和南京援藏干部,我们在家就知道那里有多艰苦了,高压锅煮面条要半个小时,老太婆看着直掉泪。”

  “希望小学的孩子都出来接我们,几位援藏干部看到我就哭了,谁会想到南京老乡居然在这里相见。”宇文老人告诉记者,墨竹工卡是南京对口支援的地方,很小,但有南京路、栖霞路,到了那里很亲切。

  宇文老人告诉金陵晚报记者,他七十大寿前还要和老伴儿去一次拉萨,再看看希望小学的孩子们。

  “等我们骑不了摩托车了就坐火车去西藏!”宇文业顺告诉记者,“从西藏回来后我们一看到有那里的新闻报道就看半天,说是魂牵梦萦的地方一点也不夸张。”(编辑暴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