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比起网络,现实的拯救为何如此脆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3日09:07 南方新闻网

  来信/来论

  从虐猫事件到铜须事件、“卖身救母”,再到最近的“虐人”事件(少女被毒打并脱光上衣视频),种种迹象表明,“网络审判”和“网络暴力”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参与其中的网民,都成了事件的“审判官”和“刽子手”,某些人更是一身二职,先把他(她)判为极刑,然后再用附加在网络上的道德暴力“诛”之而后快。

  在此,笔者不禁想起一个文学评论中的名词:德性超越。就是评判主体先将自己的道德基准和水平,自发和主动地提到一个足够高的水平,然后自己站在这个道德制高点上,去评判和攻击。

  无疑,我们大部分参与到“网络审判”和“网络暴力”的人,都有意和无意地在充当着这样“德性超越”的角色,而不管自己在现实中是否拥有这样的道德水平。一个明证就是,他们对身边现实中发生的事情,比如我们几乎天天遭遇的“马路冷漠症”,往往采取默然和漠然的态度,而对网络中发生的相同和类似事件,则表现出了狂热的关注和冲动。

  这一方面说明,现实中还缺乏让公众恰当、合理表达自己对于道德拯救及公共事件进行关注的环境和机制;另一方面,现实中实质的冷漠(个性被压抑但确实是道德真实水准的本质)和网络中莫名、伪装的狂热(隐藏起来的卫道士假想身份),正是我们民族劣根性中不能不“口诛笔伐”的一部分。

  比起网络,我们现实中的拯救为何如此脆弱?

  李记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