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做伴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3日09:10 上海青年报

  ■文/龚静

  乡下有亲戚结婚,只要是嫁女,总要叫上一桌伴娘,由新娘小姐妹和亲戚组成,从十岁开始我就应命参加伴娘团去凑热闹壮声势。表姐、表姨的,实在不少,从新鲜到烦累。农村娶媳妇是晚上酒席,还得闹新房,结婚那晚新娘和新郎是不同居的,需伴娘陪新娘就寝,所以,一切闹腾结束,哈欠早就连天。

  1970年代,嘉定附近的农村是结结实实的农村,村办企业试验着办,村口牛栏里圈着黄牛水牛,兴致来了在水塘里洗洗澡,长长一声“哞”让胆小的我吓一跳。喜日通常就是春节、国庆、五一,以春节为多。定下了日子,男方女家从腊月就开始采买了,东西要凭票,不好买呵。家里呢,晒谷场上雨布棚子搭起来,荤素原料摊开了,架上大砧板,请来厨师小工,束着大围裙,各就各位忙碌起来;灶头间大灶头旁的风箱不停歇,柴早早码好的,三星灶眼眼都不闲着。大棚附近还设了茶水炉,铅皮身子,小烟囱,下面烧木柴爿,有个小铜龙头可接水,专管茶水炉的老人不时注水添柴。远望去,一派办喜事的热腾。

  不管手头有多紧,这排场是每家都要做出来的,不管酒水丰盛还是简素。吃喜酒的亲戚村人们,也都拉张长条凳喜欢坐在晒谷场边,嗑瓜子闲聊天,真的很农闲的样子。

  女家吃完了中午酒席,新娘就要开始准备了,男家的接亲团通常在下午3点左右到。一般总是女方这边要晚点走,所谓嫁女娘伤心,再说姗姗起程也端点架子;而男家那边自然希望早些接,一大拨人等着开席呢。这点面子似乎总要争一争。其实,新娘也没什么好多准备的,发型是几天前就烫好的,新棉毛衫新绒线衫外罩织锦缎中式棉袄,配上深色全毛西裤,黑色高帮皮鞋,再披件黑色花呢的大衣,基本上是70年代上海郊区农村的新娘装了。所以,新娘也就说走就走的。我们伴娘穿的大多是花布棉袄罩衫,深色中长纤维裤子,新娘的贴身小姐妹光鲜点,也来上件织锦缎棉袄,当然棉袄罩衫的颜色可不能抢了新娘的风头。

  接亲团来了,新娘和母亲总有些眼泪要流一流,然后在鞭炮声中,新娘坐上新郎的自行车(80年代开始换了轿车),是崭新的28寸“凤凰”或“永久”,接亲团的其他小伙子也一律自行车,分别坐上伴娘们,于是,一行自行车队簇簇新地在众人注视下从田埂道上远去。

  到了男家,除了鞭炮,还有跨稻草火堆的风俗,一说是祝福日子红红火火,一说是给新娘的考验。跨了火堆,先拥着新娘进新房小坐,用点甜咸,吃过水潽蛋,受了男方亲戚们的议论,酒席开张了。新娘敬酒点烟是自然,但辛苦也有收获,男方家的姑姨婶婆等长辈亲戚们都给了新娘“见面礼”,所谓“叫人钱”,好像就此一家人了。这是农村风俗,由女性长辈付,有的老太为了付“叫人钱”,平时可得省吃俭用的。

  晚上闹新房前,还有道手续“开箱子”,新娘把钥匙交给婆婆,婆婆当着几位老长辈的面,打开樟木箱,一般就象征性地取出毛线衣料等物示意,其时农村里面讲究的10条12条缎面被子等已叠放婚床,老人们也就是依了老规矩过个眼,通常赞几句,算是仪式。人散尽,新郎进来,唤出新娘,到屋外说悄悄话。屋里,我们各就各位了大床和老式春凳拼起来的简易床,那些被子先被我们盖了新。

  翌日“回门”———回娘家,早饭罢,新娘等自家或亲或表的兄弟来请,就可上路了。兄弟来请,是风俗,不知为何定规?大概是旧时所言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于娘家而言,新娘倒是客人了,所以该请。镇上人家不怎么执行这些规矩,但在农村是很讲究的,如果没有娘家兄弟来请,新娘的面子下不来。

  于是,田埂村道,胜利班师。吾等小伴娘,更是糖果满兜,从水果糖话梅糖每年次第升级,或夹心糖,或大白兔,或花生牛轧糖。见到巧克力做喜糖,那是1980年代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