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徘徊在“黑白”之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3日09:49 南方日报

  在“黑厂”打压下,正规豆腐厂濒临破产,老王动摇了,是否重拾旧业做黑豆腐?

  徘徊在“黑白”之间

  社会能见度

  是老王的求助信让记者见到了他这样一个憨厚的人。

  老王并不穷,而且还是一个小老板。他的原始积累是靠以前在窝棚里加工“黑豆腐”完成的。现在他和几个朋友合伙经营的是东莞的一家投资数百万元的正规豆腐厂,从了良。可是随着时光的推移,在众多“黑豆腐”厂的价格打压之下,老王的正规厂濒临破产,就在这时老王想到了重拾旧业——做地下黑豆腐。到底做“黑”还是做“白”,老王很苦恼。

  “我们再不想开黑作坊了!”

  见到老王时明显感到他身上有一种憨厚,只是多了一些忧郁。

  老王来自安徽,今年四十有二。1992年刚出来时在东莞做保安。四年的保安生涯老王省吃俭用攒了一笔钱,1996年自己借钱开起了“黑作坊”。

  “那个时候我算是东莞豆腐黑作坊的老字号了。最多的时候一天近千斤的加工量,逐渐我发现这一行利润特高。到2004年我已经在东莞买上了200多平方米的房子,还开上了小车。”很多人都难以想象,这样一个生活优越的老板的生意竟然是在窝棚里鼓捣出来的。

  “不怕查吗?”记者问到。

  “黑作坊的成本很低,几千块钱就能让我第二天继续做生意。这也就是几天赚的钱。更何况当时查得很少。”老王回答。

  但这样的平静在2000年开始起了变化,由于黑作坊剧增,当地政府加大了查处力度,老王的厂子也经常东躲西藏。“只要被查到,肯定关门”。每换一个新地方就要损失近万,为了躲避查处,一年多就花去了近十万元。

  经营黑作坊毕竟没有面子,老王孩子的朋友甚至称他们一家是“黑一家”。在一次查处中,一位工商局领导对他说:“你就不能开一个正规的豆腐厂吗?政府会酌情进行帮助的。”就这样,老王开始寻思:“不用躲来躲去了,不就是做豆腐嘛,可能正规厂也能赚钱”。

  开“黑作坊”也有自己的圈子,老王和几个同做黑豆腐的老板透露了自己想从良的想法,几个朋友一拍即合。

  从良的路并不好走

  “当时东莞没有一家正规豆腐加工企业,我向当地政府提出了这一请求,有关部门很重视也很帮忙。2004年下半年新豆腐厂正式挂牌,我和几个以前经营黑豆腐的老板一起投资近400万元。看着自己崭新干净的工厂,对比起以前的又脏又旧的窝棚,在那一刻我很有成就感。”老王说。

  但是从良之路不好走,老王的正规豆腐厂的产品出厂价比起“黑作坊”高了一倍多,除了超市基本没有人愿意要正规厂的货。

  当时对“黑豆腐”查处又没有那么严了,这些厂子“春风吹又生”。同黑豆腐的风风火火相比,老王的厂子经济状况越来越差,老王说现在每天都要损失近万元。“这样下去谁也坚持不住”。

  老王真正体会到“黑作坊”的厉害。“当时正规厂创立的时候,有一些做黑豆腐的同行对我说这是行不通的,我将来还要走回原路。我当时想无论如何都不能让这些人看笑话,一定要坚持下去,可是现在的情形让人逐渐不再顾及别人的眼光。”

  “现在是法制的社会,为什么只有黑作坊这条路才能生存,甚至能过上好日子呢?我内心真的不想走原路,但是除了做豆腐我还会做什么?到最后也许我只能重操旧业。”老王无奈地说。

  本报记者崔财鑫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