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审计报告不点名,违规单位谁监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3日10:01 正义网-检察日报

  6月27日下午,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作关于2005年度中央预算执行的审计工作报告。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前的审计报告中,一大批中央部委的违法违规问题被曝光,国家职能部门的违规行为被公然点名,一下子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也被称为“审计风暴”。但是,在此次的审计报告中,虽然单独提到了财政部和发改委,但是通篇看来,“不点名”是今年审计报告的一个改变。在今年的审计报告中,难以看到具体部委的名字,取而代之的是宏观的共性的表述(《新京报》6月28日)。

  对于今年审计报告为什么以“不点名”的方式为主,审计署法制司司长王秀明在接受央视《新闻会客厅》采访时表示,没有过多点名并不是压力问题,主要是根据最近修改通过的《审计法》的一些要求作出的变化和调整。从2003年开始,在审计报告点名的同时,审计署在推行一个“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就是把对被审计单位发现的主要问题,通过审计结果公告方式逐步对社会公告,而不是在年度报告的时候,集中统一地再对外报告。

  对于过去“点名”向现在“不点名”的方式为主转变的原因,是否是因为审计署前些年点名太多而压力太大,笔者并不想深究。不过,笔者对于王秀明司长的解释并不满意,在人代会上作审计工作报告,对有问题的单位进行点名,有利于强化人大的监督,有利于推进舆论监督,有利于实现公众的知情权,换句话说,审计监督既需要常态的监督也需要“审计风暴”。

  因为,审计署本身应当受到人大、舆论和民众的监督。首先,尽管审计署已经逐步建立了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但人大常委会的委员们未必能看到。委员们通常不是通过查看审计署公布的每一份审计结果公告,而更多通过审议审计工作报告来了解审计情况。如果只能在审计工作报告中看到“宏观的、共性的”表述,委员们便无法全盘衡量审计部门的工作,以有效地对审计部门进行监督。

  其次,作为普通民众来说,他们也是通过每年度的审计工作报告和媒体发布的讯息来看哪些具体单位违法违规。再次,对于媒体来说,他们往往也聚焦重要的会议与事件,特别是一年一度的审计工作报告,如果他们不能从这份工作报告中看到对于具体部门违法违规的情况,也无法对审计部门进行有效的舆论监督。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不点名”的方式,很容易让违法违规的单位逃避人大、舆论和民众的监督。从前几年的情况来看,审计长李金华在审计工作报告中对一些部委和地方政府部门点名后,一些部委和地方政府部门长期拒不改正——尽管李金华的报告说,2005年审计38个中央部委查出的问题已有95%得到纠正,但我们不能保证今后拒不改正的现象不会发生。因为要让有违法违规现象的单位能及时纠正问题,就必须让他们承受压力,接受人大、舆论和民众的监督。而这种监督能否有力,取决于他们能否迅速有效地了解哪些单位违法违规,而在审计工作报告中直接“点名”,无疑是好办法。

  所以,笔者认为,通过审计结果公告方式逐步建立一个常态的监督方式很有必要,但是并不能由此否定在年度审计工作报告中,对有违法违规的单位进行集中点名的“审计风暴”的作用。“审计风暴”是加强人大、舆论和民众的监督的有效方式。在审计工作报告中,还是保留点名为好!

  向人大报告≠发布审计公告

  一个不能回避的法治问题是:审计署是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工作报告,不该忘记自己“被监督者”代表的角色,把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权等同于公众的知情权。

  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是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行使最高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监督国务院的工作,可以提出质询案,行使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任免权。审计署是代表政府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年度中央预算执行的审计工作报告,报告直接涉及的有关部委及其工作人员,都是常委会监督的对象,对这些违法违规行为的报告是人大常委委员行使质询权和人大常委会行使任免权的基础,审计署怎么可以不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呢?

  审计署作为审计监督机关,一方面是监督者,对有关部门进行审计监督,具有主动权;另一方面作为被监督者的政府代表,向人大常委会汇报工作,处于被动地位。把审计出的主要问题,通过审计结果公告方式逐步对社会公告,是审计署的权力,但是这种权力并不能代替向人大常委会履行报告工作的职责。

  在以前的审计报告中,一大批中央部委的违法违规问题被曝光,38个中央部委的名字也都被一一列入的“审计风暴”才是真正的审计常态,才是向人大常委会客观报告工作的意义之所在。这是一种实事求是,是对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尊重,更是对人民权力的尊重。(唐光诚)

杨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