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红色足迹]潮汕革命先锋成为中共英勇奋斗历程缩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3日10:33 大华网

  中共潮汕地方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组成部分,她艰难跋涉、英勇奋斗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缩影和生动写照。在潮汕党组织中,涌现了彭湃、方方、许涤新、李梨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是他们救潮汕于危亡、救人民于水火。在建党85周年之际,缅怀他们的英雄事迹,令人格外思潮澎湃、感慨万千。

  著名农民运动领袖彭湃

  彭湃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农民运动的领袖,被誉为“中国农民大王”。虽然出生于海丰县的一个大地主家庭,但他在1920年就与同学组织了进步团体“赤心社”,开始了对革命真理的探索和追求。1922年7月29日,他在住处“得趣书室”组织了由六位农民参加的秘密农会,并逐步扩大。彭湃将分家所得的田契送还给农户,佃户不敢收,他当众烧毁,从此彻底背叛了自己出身的阶级,把全部精力投身到农民运动中去。1924年4月,彭湃赴广州,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之后,为了培训农运干部,彭湃任国民党农民部秘书,主管“农民运动讲习所”,又在海丰、汕头开办农讲所、农工运动宣传员养成所,大力培训农运干部,这些农讲所成员后来都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坚分子。1929年,彭湃不幸被捕,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上海,时年仅33岁。

  杰出的侨务工作者方方

  方方对党的事业的贡献,不仅体现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更突出表现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为侨务工作所作的努力。1933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方方率领独九团突围,在永定金砂与张鼎承部队汇合。在远离红军主力、十分孤立和困难的情况下,他们一起带领游击战士坚持了3年的游击战争。1947年5月后,他在华南全面恢复和发展武装斗争,建立和建设大片解放区,发动和促进以香港为中心的新政协运动的开展,安排护送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民主人士北上参加新政协会议等方面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为正确贯彻党的侨务工作,他坚持深入侨区基层调查研究,不辞辛劳,足迹遍及南方各省侨乡。1959年印尼进行大规模的反华排华活动后,方方主持了安置几十万归侨的繁重具体工作。他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深受华侨、归侨、侨眷的尊敬和爱戴。

  革命母亲李梨英1888年11月,李梨英出生于广东省潮安县西坑村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后来出嫁到了铁铺大坑村。大革命高潮的1926年,李梨英开始以朴素的阶级感情接受革命影响,并送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婿去参军。1932年,李梨英在共产党员彭莫、傅尚江的引导下,走上革命道路,成为大坑村农会、妇女会的积极分子。1933年,出色完成组织委派的侦察任务,使部队取得了对敌作战的胜利。不久,李梨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严峻的革命形势中,李梨英失去三位亲人,部队要转移,李梨英将15岁的女儿托养远亲,带着12岁的儿子与部队开赴福建乌山,长期作掩护部队伤员的工作。在这段时间里,李梨英白天照常耕地劳作,夜晚经常带领地下党员翻山越岭到和尚田医院,把受伤战士秘密转移到大坑来,为他们敷药、熬粥,让他们更快地康复。1941年以后,她在党的领导机关作掩护工作,一直至潮汕解放。1951年国庆节,李梨英随南方老区根据地代表团上京,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1961年6月24日去世。吴南生曾将其一生写成《革命母亲李梨英》一书。

  熔革命家和理论家于一身的许涤新

  许涤新的父亲是小学教师,清贫的家境使他常受到族内恶霸的欺凌,也促使他从小就发奋读书。在父亲的教导下,许涤新12岁就读完“四书”、“五经”。1921年他进入揭阳榕江中学(现揭阳一中),受到英文教员杨嗣震和校友杨石魂的影响,接受了共产主义新思潮。1926年夏,许涤新考入广州中山大学文科预科班,次年7月考上厦门大学,因无钱交学费,他回到故乡,埋头读书,读了一些文学评论和唯物主义的文章,受到启迪后转向攻读政治经济学。1933年5月许涤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任命为“社联”党团书记,次年调任中共“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委、左翼文化总同盟组织部长。在地下斗争紧张的岁月里,他继续经济研究工作;经常收集资料,写文章在《东方杂志》和《新中华》上发表,用实际材料论证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指出土地革命是当时中国革命的内容。1935年2月19日,由于叛徒告密,许涤新在上海法租界被捕,关进苏州陆军监狱,受尽严刑拷打,但他铮铮铁骨,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文革”后10年,许涤新的学术生涯如老树繁花,硕果累累。在学术研究方面下大力做了以下几件事:包括集中全国经济学家主编3部经济学辞典,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重写《广义政治经济学》,以及对生态经济学和人口学的开拓等。本报记者陈静莹

  (责任编辑:蔡英、郑宇晖)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