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村长“考察”归来,村民欣赏“彩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3日12:00 光明网
许贵元

  最近,我们深入农村搞新农村建设调研时了解到这样一件有趣的新闻。

  今年6月初,某村主任作为县里统一组织的赴韩国学习“新村运动”考察团的一员,出国学习考察了半个月。出发前,村长信心满怀、雄心勃勃,决心要把韩国的“经验”带回来,力争在本村“开花结果”,让新农村建设尽快“灿烂”起来。

  然而,出国考察回来以后,使这位村主任十分感慨而又大失所望。他在全村召开的出国考察汇报大会上无奈地说:“这次县里组织我们去韩国学习考察,无非就是让我们这些一辈子都在家门口晃悠的‘土老帽’见见世面,观光旅游一番,幸亏是县里花钱,去了半个月确实大开了眼界,通过实地参观,亲眼目睹‘新村运动’搞得好的地方一般都是:房子建筑漂亮,环境清新优美、生活条件较好,精神文明水准较高。总的感觉是:人家的经验好是好,咱们这里学不了,我带回了一些学习资料和照片,打算张贴在橱窗公务栏里,请老少爷们抓时间看看,欣赏一下我拍的‘彩照’吧!”据了解,这位村主任的“感受”,并非个别现象。但愿这种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的“考察”就此打住!

  据有关资料记载,韩国的“新村运动”始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已开展30多年了,实现了一个发展中国家农村的跨越式、超常规的发展。然而,“新村运动”早期曾在韩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如今被许多韩国人视为“维新残渣”、“被遗弃的运动”。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韩国《朝鲜日报》的报道认为,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与韩国的“新村运动”不同。韩国“新村运动”是“精神运动超过物质运动”,而不同于中国的强调综合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事实也是如此。我国新农村建设确定的是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缓解和破除“三农”困境,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为主的“二十字”指导方针,与韩国模式的“新村运动”相比,从指导思想、发展思路、规划设计、涵盖范围、奋斗目标都有很大的区别和差异。尤其是在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和民族生活习俗等方面,我国与韩国没有多少可比性。但我们也不是全盘否定韩国。就是说,如果我们把韩国的经验和做法“照搬照套”地拿来,按韩国的“模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话,不免有些脱离现实国情。尤其是新农村建设刚刚处于全面起步阶段,不管“有无必要和需要,都要去韩国绕一绕”。这股逐渐升温的韩国“考察热”,将有成千上万的大批官员由国家“埋单”、分期分批去韩国接受培训,长此下去,势必“冷”了我们自己。群众对官员“哄”起的“考察热”并不赞成,反而说:“有钱花在韩国去培训,哪如用在建设新农村?”

  据韩国“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透露,根据中韩双方的长远协议,韩国将通过中国国内的8家机构,吸引35万名公务员赴韩接受培训,最近三年,则是每年约1万人。这无疑给韩国带来了巨大商机。最保守计算,单单是每人100-150美元的培训费,中国政府就需支付3500万-5250万美元。这是一笔多么惊人的数字!

  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在韩国已经不怎么受关注的“新村运动”,如今为什么极受中国的追捧?但我们也不可一概否定国外确实有许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如果我们一味“眼睛向外”、“盲目崇洋”,甚至“生搬硬套”,那就脱离了现有“国情”,不但找不到建设“捷径”,相反还会走一些劳民伤财的“弯路”。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出国考察”,三思而后行;出国要有针对性,更要注重实效性。

  实践证明,建设新农村虽然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但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搞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反复强调的一条重要指导思想。我国的华西、昆山都是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典型,很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近年我们有许多地方由于受社会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动不动就找个借口去“出国”,编个理由就“考察”,还理直气壮地说成是“工作需要”和“工作创新”,把学习考察变成了“观光旅游”。对此,群众意见很大。殊不知,如果那些“变味”的考察屡禁不止,势必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人为损失”和“负面影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