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罢免陈水扁案”好戏还在后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3日12:00 光明网
俞贤同

  “罢免陈水扁案”27日没能获得2/3赞同票过关,联合报系民意调查中心近日一系列调查结果表明,陈水扁的声望并未因“罢免案”没通过而回升,支持度仍为19%;同时,民众不相信检调部门会查清弊案;对于“倒阁”的支持度也有所滑落。(2006年06月29日《新华网》)。

  对于“罢免陈水扁案”的结果,众多媒体都在评说“罢免陈水扁案”已经正式宣告

失败了。但是,笔者却不以为然。“罢免陈水扁案”的好戏,应该说还在后头呢。

  我们认为,从“罢免陈水扁案”前后的社会情势来看,从某种意义上说,“罢免陈水扁案”实际上已经成功了。因为在台湾人民的心目中,陈水扁几乎成为行尸走肉了。他没有了诚信,没有了威信,没有了民意支持度。一句话,就是陈水扁所依赖的社会执政基础的根本已经开始动摇了。我相信,陈水扁的日子将越来越难过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

  其一,从“罢免陈水扁案”的投票结果来看,实际上是已经远远大于2/3立委同意的规定。在“罢免陈水扁案”的记名表决中,民进党的“立委”,在没有作任何的手续的前提下,不参加行使“立委”正常权力的表决。这按照民主政治的常理,没有授权他人无故不参加表决的人,应该说,这就是自动弃权的一种行为。如果按照这样的一种正常的民主政治运作来看,罢免陈水扁案”,自然是成功过关了。因为119票赞成,弃权票14票,0票反对,废票14票,合计有效票147票,弃权票74票不计在内,则赞成票=119/147=80.95%,远远大于2/3立委同意的规定。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罢扁实际上是成功了!而且,在这

  里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本次“罢免陈水扁案”的投票中,竟然没有一个反对票。由此可见,“罢免陈水扁”的确是台湾人民的心愿!

  其二,从“罢免陈水扁案”的社会反应来看,要求陈水扁下台的人民已经占了大多数。据报道,27日晚最新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民众对陈水扁的满意度和上周他发表电视谈话后差不多,维持在19%;不满意其表现的人则由上周的63%增加到66%,是他上任以来的次高点,显示陈水扁的执政危机并未解除。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支持陈水扁的大本营,如云林、嘉宜、台南地区,仍有50%民众不满意陈水扁的施政;高雄、屏东、澎湖地区,对扁不满意者竟然达到了58%,好评仅为25%(2006年6月28日《中国台湾网》)。

  其三、从“罢免陈水扁案”前后的“台联党”来看,不满陈水扁的执政已经暴露无遗。据台湾《联合报》了解,岛内顽固“台独”分子、台联党精神领袖李登辉于这段期间,私下多次对陈水扁的作为大表不满,一名亲李人士说,从李登辉的口吻,可以感觉出,陈水扁在李登辉心中“已经变成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因此,在台“立法院”表决“罢免陈水扁案”的前一天,李登辉大动作约见台联党“立委”和台联党高层,表达对罢免案的立场,公开要台联党“立委”不必替陈水扁背书,投废票就好,不要投反对票。果然,在台“立法院”表决“罢免陈水扁案”中,台联党“立委”没有一个投反对票,这无形之中就是表示对陈水扁的强烈不满和最严厉的鞭打。

  其四,从“罢免陈水扁案”前后的民进党“立委”的表现来看,反对陈水扁的也不在少数。正因为如此,所以,民进党中央做贼心虚,迫于陈水扁的淫威,不得不在“罢免陈水扁案”中,强制民进党“立委”集体不参加表决。之所以出现这种不正常的行为,就是因为民进党中央害怕民进党内的不少有良心的正义人士,会象此前传说的那样,在表决中投赞成票。其实,事实就是这样。据媒体报道,“罢免陈水扁案”在台“立法院”叩关失败后,绿营内部却嗅不出一丝喜悦之情,有绿营“立委”感慨,这一役“保了陈水扁,却毁了半个民进党”,如今只能祈求弊案别烧到陈水扁和吴淑珍;一位民进党派系大佬更是说,“为了一个贪腐的领导者,整个党被拉进去太不值得了!”

  而且当“罢免陈水扁案”没有过关,陈水扁开始得意地笑了以后,就有民进党“立委”指责说:“阿扁不要笑得太早了。”

  由此可见,“罢免陈水扁案”虽然没有过关,但是,从罢免陈水扁的过程中,种种迹象已经表明,台湾人民不满陈水扁执政的情绪,开始在不断的积聚。由于陈水扁缠身的弊案仍然还在不断的延烧之中。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即使弊案没有烧到陈水扁本人,就是弊案烧到其妻吴淑珍的身上,那么,陈水扁要下台的命运恐怕就要应验“躲过了初一,也躲不过十五”那句老话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