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新闻周刊:为何9岁的上海电影节仍水土不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3日16:45 中国新闻网

  

中国新闻周刊:为何9岁的上海电影节仍水土不服

  六月二十五日,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颁奖盛典暨闭幕式在上海影城举行,法国国宝级影后凯瑟琳·德纳芙获得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杰出电影艺术贡献奖”。中新社发 汤彦俊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9届了,鲜有人提出疑问:当初决定举办这样的电影节具体目的何在?它又想要办出什么样的特色?

  ★ 文/列孚

  1964年,凯瑟琳·德纳芙以一部《秋水伊人》让世人刮目相看,很快,好莱坞20世纪福克斯给她一份三年合同,邀请这位法国女星到彼邦发展。可出乎意料的,这位至今仍让法国人感到引以为豪的“法兰西最后的华贵”,却在美国这个移民大国“水土不服”,不被美国人民喜欢,在好莱坞拍不了几部电影,约满后即打道回法。

  已是第九届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似乎也面临“水土不服”问题。

  40多年后,这位已经63岁的法国“最美丽女人”莅临上海,出席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与她同行的是法国著名导演吕克·贝松,后者还当任本届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同时,应邀出席这次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还有一些好莱坞明星,如爱德华·诺顿、休·杰克曼等,以及将为闭幕电影《回归》作势的西班牙著名导演奥古斯丁·阿莫多瓦,这使得本届电影节比起以往每届只靠一两个国际明星支撑的黯淡场面部多了些光熠。不过,妮可·基德曼几乎是同时到达上海,但她出席的是另一个商业活动,与电影节缘悭一面;汤姆·克鲁斯也正在邻国日本不惜血本地为他的《碟中谍3》卖力宣传,却丝毫没有理会这个免费宣传的机会。

  换言之,上海国际电影节尚未让这些第一线电影人青睐。

  说穿了,上海国际电影节虽名为“A”级,但真正档次仍未属“A”级。与法国戛纳、意大利威尼斯和德国柏林这些历史悠久的A级电影节的电影盛会相比,上海电影节当然还属年轻。但不能否认的是,前者是因国际主流文化所催生,一诞生就与国际主流文化同行,并成为国际主流文化最重要一部份或重要标志之一。而上海国际电影节因改革开放所催生,多少有点“剖腹产”的感觉。

  一个本土电影市场是否成熟,体现于在规范化指引下的电影是否能够呈现类型化、多元化和分众化。这时候,才能够说,电影的主流文化形成了。而目前中国电影现状与这种主流文化现象是脱节的。如此,外界对中国电影市场仍不熟悉的情形下,他们对其举办的电影节会如何产生热情?

  从中国改革开放过程来看,电影属于开放较慢的一个领域。简单来说就是市场化进度进入得较慢,开放动作较为迟缓和游戏规则较为模糊,与国际主流文化只有小范围的局部接轨。

  曾被禁锢的电影创作思想在1980年代获得较大(但不是那么彻底)释放时期,此后中国电影空前繁荣,并出现了新的电影型态,如“第五代”电影的出现等。而且以“第五代”为代表的中国电影曾先后在三大“超A级”国际影展中扬威,但情形一如现在的章子怡那样“墙内开花墙外香”。

  之后,由于始终被视为意识型态范畴的电影的改革相对滞后,远远落后于市场化形势,而相关法规又不配套、不成熟、不完善,导致中国内地电影在1980年代中后期起终告陷入低潮,直至现在。电影业繁荣指标的票房、观众人次等也持续大滑坡——不幸的是,上海国际电影节就在此际诞生。

  坦率地说,上海电影节是在中国电影文化呈单调性、电影市场不成熟和电影游戏规矩不清晰的情况下诞生的,带有强烈的人为色彩。而大多数的报道只是感性地聚焦在是否“星光熠熠”,是否有什么巨构名作参加评选,并以此为标准对主办方提出批评。而对广大电影爱好者和国人而言,也只是对这个没搞出什么名堂的电影节有“搭搭架子”(沪语,类似摆花架子之意)感觉。

  却始终鲜有人提出疑问:当初决定举办这样的电影节具体目的何在?它又想要办出什么样的特色?

  全球现有11个A级国际电影节,历史最悠久的威尼斯电影节创办于1931年,历史最短的就是这个创办于1993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了。最具影响的只有三个:威尼斯、戛纳和柏林。称得上是“超A级”。

  大型国际电影节一般有比较固定的风格和定位。大致来说,柏林电影节注重意识形态,威尼斯电影节崇尚先锋和独立,戛纳电影节兼顾艺术和商业,这三个电影节最大特点,就是当年度最具艺术水准和人文思想的影片都以跻身进这三个电影节为荣。同为亚洲的A级电影节的东京电影节,其宗旨是“从中发现和创造未来的电影天才”;还不是A级的韩国釜山电影节近年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活跃,它实行的PPP(Pusan Promotion Plan)青年导演资助计划,吸引了数不清的年轻电影人。韩国电影虽然这十多年来冒了起来,但釜山电影节仍保有理智,没有头脑发热去争办成什么“顶尖的”A类世界电影节。而曾有“东方好莱坞”之称的香港,其已有二十多年历史的香港国际电影节更低调,它只有观摩,不设奖。

  因此,无论纵看或横观,上海国际电影节是在宗旨不明、目标不清情况下,在不适当的时候不适当地办了,结果在国际电影圈中“水土不服”它与国际主流电影文化所呈现的非常不一样,没有接轨的电影文化型态,却是硬生生地要将国际电影节的普遍标准移植到上海来的,就成了现在的样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