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科技,介入艺术的现在和未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4日00:58 东方早报

  今天的人给自己画的像是什么?心理感应和身体知觉的界限在哪里?这都得在艺术、科学和技术三个领域汇合并交互作用之下来寻求答案

  韩国艺术家ChrisLee将他从1999年以来开始从事的“细胞”系列画作首次带到上海,在春天画廊展出。从《东方早报》的报道了解到,他的画将显微镜下的细胞形象放大,印在帆布上,用丙烯打一层膜,用铅笔在上面做素描。

  这位韩国艺术家的例子使我想到巴黎的陈珠樱,尽管他们唯一相同的地方只是在题材的选择上:同样从生命的原始形态着手。两人也许除了都有对生命神秘现象的思考之外,在创作的技术、意图,以及造成的影响和结果上就分道扬镳了。ChrisLee的绘画已不是单纯的平面作业,而是借助了科学技术和其他材质,陈珠樱则根本去除了传统的“笔”和“颜料”的运用,进入数字时代。陈珠樱的作品要求观众参与,而作品在和观众互动之下会改变形式,同时一起参与的人越多,画面的丰富性越强。

  见到陈珠樱的“绘影绘生”是在2002年秋季。巴黎的“欧洲摄影之家”举办“国际圈外艺术节”,将欧美各地最先进的数字艺术家集中在一处。这年的展览主题是“从有机艺术在其中到人工生命”,顾名思义就知道技术的比重很大。所有参展作品都经过数字处理,大部分是互动装置,每一件都能在展览中间演变,不是本身有消有长的“活物”,就是会受到观众行为的影响而作响应,具备“人工智能”的,更可与观众配合,自创譬如舞蹈动作。

  1962年出生的陈珠樱毕业于台湾新竹师范美术科及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然后转向新媒体科技领域,2001年取得“艺术的美学,科学与科技”博士学位,目前是巴黎第八大学“艺术与科技影像”系(ATI)教授。她在2002年参展的这套互动装置,所有科技器材均被隐藏起来,现场展示间里只有一张感应地毯和一架影像放映机。当一个人进入,他的脚下会浮现一个光环,里面充满了虚拟生物。当数名观众的动作达到协调时,便能在地毯上见到整片画面,越协调,画面越完整。若两个陌生人偶然对立,他们中间仅出现一条光索。因此,陈珠樱说,展览期间也是作者暗中观察观众行为反应的时候,而从她的展示厅出来,不仅人与作品之间有了互动,人与人之间也建立起了关系。

  虚拟生物的创作来自陈珠樱所研究的“人工生命”。所谓人工生命,事实上就是以计算机程序来模仿、探讨生命的机制。过去约翰·康威“生命游戏”中的自动细胞机、李登马耶的“L系统”都具有自我组织和复制的功能,日本人川口太一郎再带进三维空间(3D)影像能够“生长”的概念。动物学家道金斯引进了基因库和表现型后,3D影像可以依照生物繁殖的原理组合、重复、成长或者丧失,而和生命迹象非常相似。

  再以陈珠樱为例,她从1996年开始研究基因遗传学的算法,由之创造虚拟生物。次年她被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邀请为驻院艺术家时,便选择了农业研究所的动物繁殖试验室,而“得以从临床经验接触到生命的核心,进入细胞的世界,探讨生命的造化”。

  之后,她在计算机上设计了一个基因库,储存虚拟生物的构造和特征密码。她随机组合的第一代虚拟生物会自我繁殖,繁殖过程中的基因突变则进而产生异类……她说:“这个程序的法力就像一个魔术调色盘,或调形盘,不仅调出我意想不到的形态,甚至调出某种生命的机制。”她感觉“计算机基因试验室有如生命的六合彩,开奖球每一转动,一个奇异的虚拟生物体就从透明球体中降临而下”!

  上海一所大学2006年成立“新媒体艺术”研究中心,一位负责人6月初来到巴黎“取经”,我领他去了巴黎第八大学。陈珠樱和ATI系的系主任玛莉-艾伦·特拉姆女士,以及正在修博士学位的助教塞迪克·彼斯耶,打开各自的计算机给我们上了长长的一课。从这些专家们的说明和示范中,我更加认识到,陈珠樱和她巴黎大学的教授同事及学生们所涉入的,实际上是一个艺术作品演进的必然阶段,而他们是这个阶段的基础带领人。

  在个人计算机和宽频进入家家户户的今天,对周遭环境分外敏感的艺术家们不可能置若罔闻,新的艺术形式于是应运而生。在过去,所有人工世界的东西———亦即对我们的七情六欲、相互关系,乃至对事物感知方式等的描述———几乎全部掌控在艺术家手中。只要是涉及对情绪、知觉和想像力的研究,科学家们是没有插足之地的。

  今天这个情况整个变了,新的技术和信息从深度上改变了我们“重新想象自己”的方式(通过小说、绘画……)。现代人已逐渐离开大自然,而在技术上比较接近虚拟世界,我们的各种感知越来越是通过新媒体获得的。那么,今天的人给自己画的像是什么?心理感应和身体知觉的界限在哪里?这都得在艺术、科学和技术三个领域汇合并交互作用之下来寻求答案。

  此外,媒体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源远流长,早开始于电视出现之前。在过去150年中,视听媒体(从摄影、电影、广播到电视和多媒体)逐步超过人类从传统艺术(绘画、音乐、戏剧)得来的感知经验,而不断迫使人们对美学重新定义。只是在个人计算机近15年迅速普及之后,这种必然演变更是迈开大步加速前进,从此义无反顾。

  陈珠樱等的故事必将是未来的现象,现在谈论的话题只是个牵连广泛的引言而已。(作者系联合报系《欧洲日报》主编)

文 杨年熙 任大刚 刘景 徐德芳 单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