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民间援藏支教一座亟待开发的“富矿”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4日01:20 东方早报 |
民间援藏支教真正成问题的,恐怕在于由谁来出面组织并使活动长久坚持下去 由早报联合西藏日喀则教育局牵头组织上海职业精英中的志愿者赴藏开展短期支教活动,在上周四正式启动。 令我们,也令上海欣慰的是,这项活动得到了上海职业精英的热情关注。到昨天为 止,通过电话或电邮自愿参加本次活动的报名者已超过数百人。西藏地区经济与社会的落后有历史原因、有现实原因,还有地理区位的原因。然而,带根源性的落后首先是教育的落后。说到西藏教育的落后,又首推基础教育的落后。倘若能把更多援藏资源投入于当地基础教育领域,并持之以恒,其支教的价值所在就是扶贫援藏的根本价值所在。这正是早报牵头组织这次活动的初衷。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中央政府组织东部和中部经济实力相对较强的省市对口援藏,迄今已坚持20多年。落实于支教环节,以上海对口的日喀则地区为例,上海已在当地建起教学设施上乘的“日喀则地区上海实验学校”。然而,无论是上海还是其他省市,援藏支教主要集中于改善当地基础教育硬件设施。我们不否认硬件对改善基础教育质量的极端重要性,但一个有质量的基础教育,仅有硬件支撑是远远不够的。 对一个教育落后地区而言,一个完整的基础教育体系的构建,除了漂亮的校舍,还离不开合格胜任的师资队伍,以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观念。这是支撑基础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软件,只有软硬件互相配套,整个基础教育才有可能“收益最大化”。 从国外的做法及成熟经验看,定位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支教必须实行两条腿走路:政府投入集中于硬件改善及教师工资的足额按时发放,以承担政府对基础教育投入的法定责任。民间基金、民间机构组织有志向、有意愿、有社会责任感和有能力的志愿人员,分期分批不间断地为当地师资队伍及教育主管机构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观念,定专题的师资业务培训,参与基础教学内容安排之外的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帮助学生接受更多外部世界的信息,以开阔当地学生的眼界,培养他们较远大的志向。由于这种授教活动的短期性质以及缺什么补什么的操作特质,基本不涉及到体制机制的束缚,因而是一种很值得大力开发的授教活动。由于这种授教形式对于施教的志愿者所牵涉的人力、物力、时间的投入是有限的和可承受的,因而只要组织得当,这种授教形式就有可能长期持续,并在条件和经验皆成熟时,发展成为一种富有内地特色的民间支教模式。 遗憾的是,现有的民间援藏支教模式,几乎与政府主导的援藏支教模式如出一辙,集中于资金捐助,用于校舍的兴建。我们主张,把更多的民间援藏支教的资源用于当地教学软件的改善和教育生态的更新。要想实现上述与政府援藏支教的合理分工,首先面临三个问题:一是有无足够的志愿者加入其中;二是支教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三是谁来出面组织实施。 从连续几天的报名情况看,上海职业精英自愿参与此项公益活动的积极性之高,出乎我们事先的想像,报名者的职业涵盖面之广、个体素质之优也出乎我们的想像。这足以说明,志愿者的来源不成为问题。至于支教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当可在实践中探索、发掘、积累,应当也不成问题。真正成问题的,恐怕在于由谁来出面组织并使活动长久坚持下去。 这第三个问题也是问题中的关键,抑或说是个大难题。而且,我们所说的“谁”也不是期待出现一个民间机构而是多个民间机构,这样的机构多多益善,但至少从上海乃至内地来看,这个大难题目前并无答案。 依早报的定位和自身的精力、人力和物力,我们难以担当这个大难题的破题者。早报牵头组织这次活动的宗旨,在于藉此激发上海各界对民间援藏支教的思考与注重———这是一座亟待开发的“富矿”,只有更多的人参与发掘,上海对口援藏支教活动才能做得更好。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志愿参与者也在开掘自身社会责任担当的另一座“富矿”。 早报首席评论员 鲁宁 刘景 任大刚 徐德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