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期待审计“日常点名”更有威慑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4日06:00 光明网

  审计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一年一度的审计报告。公众所关注的,除了并不让人轻松的中央部门违规违纪资金55.1亿元的审计结果,还更多地注意到了今年审计报告的一个改变:“不点名”。

  在以前的审计报告中,一些中央部委的违法违规问题被公开点名曝光,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审计风暴”之名由此而来。而在今年的审计报告中,虽然单独提到了财政部和

发改委,但是通篇看来,难以看到其他具体部委的名字,取而代之的是宏观的共性的表述。

  人们似乎一下子还没有适应这种改变。人们担心:是不是以后不再点名了?审计署是不是受到了什么压力?因为,无可置疑,公开点名对违规行为的“杀伤力”是巨大的,被点名单位置于公众的注视之下,必须要拿出整改措施,这也是审计的初衷。公众对审计结果“不点名”的敏感,从一个侧面表达了对审计未来走向的关切。

  对于公众的疑问,审计署法制司司长王秀明在央视《新闻会客厅》接受采访时,正面回答了“‘审计风暴’变‘和风细雨’”的缘由:并非“怕得罪人”,而是“报告毕竟篇幅有限”,以后将通过审计结果报告制度“把问题分批分散地向社会进行公告”,逐步过渡到常态。

  这样的解释是有道理的。

  一个正常的、健康的、理性的社会,所有的公共事务都应该按照其自身的逻辑运转,运动式、风暴式的运作或许会有短期的成效,但以长远计,需要制度化、常态化的运作。可以想像,“审计风暴”的威力仅仅在每年的6月下旬才“来也匆匆”,那么,其对被点名单位的威慑力也常常是“去也匆匆”。

  关于公开审计报告,《审计法》的规定是“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第三十六条),这里的用语是“可以向”,而不是“应当向”。换言之,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更多的是审计部门有选择的义务。

  据此,看看审计署早在2004年就作出的“力争在2007年审计结果全部公告”的承诺,再看看历年来审计报告的不留情面,审计署致力于建设透明政府、广纳社会监督的决心无需怀疑。

  以“集中点名”较之于“日常点名”,我们更看重后者。当前,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已然建立,审计查出的重要案例主要都通过公告形式向社会公布,没有必要像在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之前那样在审计工作报告中列举许多具体事例;同时,限于篇幅,审计查出的所有重要案例不可能一一列举,难免挂一漏万,在已经曝光和未曝光的单位之间也造成了不公允。

  除了上面两个因素,日常点名更能发挥社会监督的威力。恰恰在三天前,审计署发布公告,公布了中国农业银行违规放贷276亿元等问题。就在昨天,农行正面回应说,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农行目前已整改近80%,其余问题将限期得到整改,已有1300多人次被处理、3家省分行行长被撤职。可见,因为日常点名,公众和媒体可以有较多的精力和版面(节目)报道有关问题,追踪问题的解决,从而让审计效力持久发挥。

  温家宝总理不止一次谈到,政府要“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审计报告向社会公开是接受人民监督的一个重要指标。人们称赞审计署过去所做的工作,也更对未来寄予厚望。所以,人们期待审计报告只是改变了点名方式——从“集中点名”变为“日常点名”,并非不再点名,或者拖延点名。而且,距明年全部公开审计报告的时间已经不多,审计署能否兑现承诺,让时间来证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