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他,5年时光见证天路延伸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4日06:40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在世界屋脊修筑铁路,高寒缺氧、生态脆弱、多年冻土等难题都需一一攻克。在这场艰难的建设中,工程质量如何保障?生态问题如何解决?太多的疑问需要得到解答。

  6月27日,“寻访青藏线建设者”的报道主题一确定,我们立即开始寻找成都本地参与到青藏铁路工程建设的人员,希望从他们那儿,获得对青藏铁路工程的“剖析”和解读。

  ★寻访>>>

  我们通过查询得知,设在成都的中铁二局集团是青藏铁路工程建设中的中坚力量。但与中铁二局取得联系后,却意外得知:为迎接7月1日铁路通车,局里的参建人员全都留在了格尔木。

  我们又将目光落到了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得知采访意图,该院工程专家王建宇立即说:“我给你们推荐一个人,四川铁科建设监理公司的苏诚,一个相当‘铁面’的监理。”王建宇介绍,苏诚是最早一批上青藏线的人员之一,见证了青藏铁路诞生的全过程。

  27日晚上11时,我们拨通苏诚的手机,令人惊喜地是,他此刻恰好在位于成都簇桥的家中。

  “我是昨天赶回成都参加一个重要会议的,明天一早7点的飞机,飞回格尔木。”苏诚在电话中的声音有些疲惫。“明天一早就要回去?”我们有些焦急,不得不向苏诚提出“不近人情”的请求:就在当晚抽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这时,一个女人的声音在电话那头隐约传出:“老苏,快抓紧时间睡一会,还要赶飞机。”苏诚没应声,沉默了一会,答复我们:“好,我这就开车过来。其实,我很愿意跟你们聊聊青藏线。”

  ★印象>>>

  惊险!悲痛!快乐!让人刻骨铭心

  28日凌晨0时30分,成都红星路上灯火阑珊,城市渐渐陷入寂静。在我们焦急等待时,一对中年男女走进报社。个头中等的男子就是苏诚,身后那位面容娟秀的女子是他的妻子杨远丽。“她不放心我半夜开车,硬是要和我一起来。”苏诚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妻子也笑了笑,没作声。

  苏诚伸过来的手掌很粗糙,掌心皮肤有些干裂。在高原地区生活5年,让这个41岁的城市汉子皮肤晒得黝黑,头顶的毛发已经稀疏,眼圈有些发青,惟独眼睛清亮而有神。“我这身体,现在已经不行了。”长年在高寒地区作业,苏诚体内血红蛋白增多,血液粘稠度增大,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他说,自己时常会突然出现眩晕,甚至昏倒,记忆力明显下降,做起事来常觉得“力不从心”。

  但即便如此,苏诚坦言:能参与到青藏铁路的修建中去,终生感到荣幸和自豪。“谁让我这么热爱这个工作,热爱青藏铁路线的一草一土。我可是用了5年时光,见证了‘天路’的诞生。”苏诚感到安慰,因为妻子和儿子理解他的付出。

  2002年4月,苏诚受命,走上了风雪漫天、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来到海拔4800米以上的唐古拉山下的安朵小县城安营扎寨。当地气候条件异常恶劣,地质情况极为复杂,生态环境更是非常脆弱。就在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地带,苏诚度过了生命中最刻骨铭心的5年。回顾那些或惊险、或悲痛、或快乐的片段,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历历在目,永生难忘。

  □工作篇

  “铁面”监理

  一方土都不能含糊

  青藏铁路格拉路段,当时共分为17个标段,其中,苏诚所在的四川铁科建设监理公司成功竞标2个标段的监理任务:第六、第十二标段。管段范围从唐古拉山南侧雪查玛至嘎恰,全长142公里,占去青藏铁路全长的八分之一,海拔高度在4600米至5000米之间,而监理六标全部在远离青藏公路的无人区。

  苏诚负责监理的标段2003年开工,2004年6月22日开始铺轨。高原地区每年只有4月到10月间能正常施工,其余时间温度太低,最低可达零下40℃,土地完全结冰,无法施工,使得施工难度大、工期紧。如此短的工期,对工程的质量和进度要求更高,苏诚也因此将“铁面”作风发挥到了极至。

  2004年,在一次巡视工地时,苏诚发现某处路基施工路基面有部分积水,施工单位未进行有效处理,就进行填筑,且填料的含水量偏大,他当即要求该项目部返工处理。施工单位项目经理解释,铺架机离此地只有400多米了,中间桥梁还剩余12孔,再过三四天就铺到此处,返工就不能保证铺架。当时安多地区天气恶劣,一天下好几场冰雹或雨雪,给施工带来极大不便。经常是刚把土拉到工地上摊开,还没来得及碾压就下雨了,为保证质量和进度,施工单位只好又把淋湿的土清除,再重新拉土来填,既费人力又不能保证进度。尽管这样,苏诚还是坚持,如不返工处理,铺架虽然保住,却留下了质量隐患,势必影响到今后青藏铁路的运营。

  在他的坚持下,该项目经理只好全部进行返工。但同时,苏诚又想出办法,让施工单位用塑料薄膜对填土没有进行碾压的地段进行覆盖,并在取土场上游挖截水沟,保证填料的含水率符合要求。这样既减少了雨水对路基施工的影响,又保证了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

  “我知道那样坚决,会得罪一些施工单位,但青藏线上的一方土、一块石,都要过硬。”说到此,苏诚的语气很坚决。据说,就是那次,他的“铁面”作风在标段上传开。

  呵护生态

  移植草皮保护“神湖”

  “青藏铁路的建设不以条件恶劣

  为借口,不因程序繁琐而放弃,在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艰苦而卓有成效的努力。”苏诚连续5年多在青藏线上工作,深知那里生态的脆弱。

  他举例说,在拉萨至当雄路段,为了保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铁路在线路设计时就绕开了自然保护区,选择了羊八井方案;在穿越可可西里、三江源等自然保护区的线路设计中,采取了“以桥代路”等措施,尽可能减少对沿线草地、冻土和湿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保证了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迁徙。

  青藏铁路安多段,海拔4650米高处,有着青藏线上最美丽的宝石———“神湖”错那湖。苏城说,为保护错那湖及周围的生态环境,工程中特意开设了“移植草皮”这项任务,光在湖边移植草皮就达5万多平方米。工作人员先将路基底下的草皮切成块,然后用铲车,小心翼翼地将一块块草皮连同土壤,一起搬到草皮移植区,对移植草皮进行养护。当路基成型后,再把草皮移植恢复到路基边坡上。“原来移植草皮区是一片荒凉的沙土地,经过草皮移植,如今,这里的绿草同蓝色的湖水连成一片,黑颈鹤也经常光顾。”

  苏城介绍,为防止施工污染湖水,当时用了24万多条装满沙石的沙袋,沿错那湖一侧堆码起一条长近20公里的防护“长城”,把“天湖”与热火朝天的施工工地隔开。又在靠近错那湖的营区,投资70万元,安装了污水处理设备。在施工便道每隔1.5公里设置一个垃圾箱,定期清运。

  □生活篇

  痛苦高寒缺氧经常睁眼到天亮

  在当晚的交谈中,妻子杨远丽始终坐在一边,静静地注视着丈夫。苏诚回顾起在青藏线上的点滴时,她也会时而微笑,时而眉头深锁。看到丈夫一直在眉飞色舞地讲着工程上的事,杨远丽终于忍不住插话:“你咋不说说你差点没命的事?让我们一家人好担心啊。”

  海拔4800米以上的高寒环境,缺氧状态像影子一样跟随着每一个人。不能高声说话,无法快步奔走,时常会恶心、头晕,语慢气喘。苏诚说,长期高强度的工作,让他感到身心疲惫,晚上总要吸着氧气才能入睡,到后来,吸着氧也睡不着了,“经常睁着眼睛到天亮。”每次丈夫打电话回家,听见他在电话那头气喘吁吁,妻子杨远丽的心总会莫名地揪紧,“生怕他一口气接不上来。”

  2003年国庆节,当年工期暂停前的最后时刻,苏诚在工地巡视检查时,突然眼前一黑,倒了下去。在工地医院检查后,发现他的情况严重,最后在昏迷中被送到西藏陆军总医院进行治疗。经医生诊断,他由于高寒缺氧,疲劳过度导致昏倒,还患有一定程度的高血压。而像高血压、肺水肿、肺动脉高压等这类疾病,是所有留守青藏高原的人群最容易患上的疾病。

  恐惧遭遇狼群与死神擦身而过

  第二年,在一次夜晚巡查中,苏诚又一次面临死亡的威胁,“我活了40年,那是这辈子头一回感到恐惧。”

  当晚,苏诚和同事驾车回营地,路经一片湿地沼泽时,车子陷进地里。高原上手机根本没信号,两名同事步行回营地叫人,留下苏诚一人守车。黑暗中的高原寒冷彻骨,如死一般寂静。苏诚在一个山坡上来回慢慢走动,保持体温。突然,山坡下不远处,出现一群奔跑的黑影,几点红光在黑暗中浮动。“是狼!”苏诚心中大惊。眼看4匹灰狼朝他跑来,越来越近,他的双脚却如灌了铅般沉重,半天迈不出步子跑动一步。

  “我心头想的是肯定完蛋了,就算跑,跑不了两步,也会因为喘不过气倒下的。”一种彻骨的寒意从背脊直冲脑门,就在苏诚以为自己死定了,突然,山坡下传来几声喊声。原来,同事们发现有狼群跑过,怕他出事,赶紧返回。

  兴许是被这几声吼叫吓到,4匹狼在快要接近苏诚时,突然绕道跑走。看到狼群消失在视线中,苏诚才缓过劲来,一屁股坐在地上。当晚,苏诚给妻子打电话,从来不喝酒的他,也喝了2两白酒“压惊”。

  感动母亲去世同事坚持不肯回

  和众多常年留守在青藏铁路线上的建设者一样,因为工期紧,苏诚在儿子中考、妻子做手术时都没能回家探视。“在山上,让人最害怕的还是孤独,但往往对家人的思念只能化解到工作中去。”

  最让苏诚难忘和辛酸的是,当时与他一道奋战在一线工程建设的“战友”、21标的监理罗川植,从4月初上场到7月份的3个多月时间里,一心扑在工作上,没洗过一次澡、打过一次电话,家中有事都由住在那曲的分站长代接电话。7月中旬,罗川植80岁高龄的老母亲病危,作为长子的他本应在床前尽孝,监理站也同意他回家和母亲见上最后一面,但此时正值施工高潮,他强忍悲痛,继续坚守在工地上。不久他母亲不幸去世,他也仅仅在电话里安慰一下家人,安排母亲的后事。

  回到工地,罗川植独自一人找了一个僻静的地方,点上香烛纸钱默默拜祭,流着泪朝天磕了3个响头,以此告慰母亲在天之灵。“自古忠孝难两全,母亲是个明事理的人,她知道儿子是因为祖国的青藏铁路建设事业不能为她尽孝,她会安息的。”罗川植一席话,让标段上的每一个人泪流满面。

  早报记者孙琪摄影华小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