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佛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4日06:49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佛缘
今年5月21日,是我国佛教界领袖赵朴初先生圆寂6周年纪念日。赵朴老生前曾留下临终偈:“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开花落,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偈语闪耀佛光,每每读来总仿佛看到赵朴老菩萨般慈祥的微笑。

  我走近赵朴老的因缘起自1992年开封大相国寺作为佛教活动场所正式开放之际。大相国寺开创于北齐天保六年(公元555年),几度沧桑,到北宋时辟六十四禅律院,成为汴京

第一大寺。随着岁月流逝,大相国寺屡遭劫波,至20世纪20年代末之后沦为商贾云集的市场。为此,国内外高僧长期呼吁予以恢复。改革开放后,赵朴老为此事奔走,倾注大量心血,并多次上书中央。1992年3月,河南省政府决定恢复相国寺的宗教活动场所地位。大相国寺开放后,赵朴老十分高兴,在一年之内分别为首场法会、佛像开光典礼等活动两次专程从北京赶到河南。这两次活动中,我作为陪同记者有幸跟随采访,十多天时间里亲身感悟了大师的智慧博学和对人生的深邃理解,可以说这在我十多年的记者生涯中是最受教益而又难以忘怀的。

  那年,赵朴老85岁,我刚刚25岁,老人比我大整整60个春秋。但他平易近人,举止儒雅,充满激情,且思路清晰,讲话声若洪钟,常常引经据典却从无讲稿,听者总能深受感染启迪。赵朴老对中原佛教文化怀有特殊的感情,他在豫视察期间,曾提出构建“以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风穴寺为主体的中州佛教文化圈”格局的设想,这恰恰可以推动旅游业。他在座谈中如数家珍,指出河南的佛教文化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的重要地位: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洛阳白马寺在河南,这是佛教流传中国的发祥地;中国佛教的译经事业开始于河南;在中国创制戒坛传戒也始于河南洛阳,第一个受戒、第一个西行求法的僧人朱士行在河南;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的伟大旅行家、思想家、翻译家的玄奘法师故里在河南;禅宗初祖的祖庭少林寺在河南;闻名世界的佛教文化,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也在河南,灿烂的中原佛教文化是河南的一大优势。当时,正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发表不久,社会氛围颇为活跃,赵朴老的讲话深受时任河南省党政领导的侯宗宾、李长春等同志的关注。正是赵朴老的这番话,也使我这个年轻记者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原大地文化状态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记忆中,赵朴老关于少林寺的禅拳关系的高论,以及与年轻和尚印忠关于出世入世的交谈,如同高山流水,使人醍醐灌顶。

  少林寺以少林武功名扬天下,但其作为禅宗祖庭的地位曾经几被遗忘。1992年4月12日,赵朴老在赴少林寺途中,一路看到习武场所随处可见,沉思不语。在二祖慧可“立雪亭”前,老人遥想二祖求法之诚之切,即兴赋诗一首:“大勇立雪人,断臂得心安。天下称第一,是禅不是拳。”赵朴老解释说,佛教是以文化驰名天下的。少林寺惊天动地的是少林的禅宗,不是少林的拳头。他勉励众僧:要多研习经文,练拳也要习经;佛教徒要时时刻刻有报恩的思想,要报四重恩,一是报父母恩,二是报众生恩,三是报国土恩,四是报三宝恩(即佛、法、僧三宝)。这番讲话语惊四座也给当时急于将寺庙推向市场、过分“炒作”少林武术而忽视佛教文化的短视行为泼了冷水,发人深思,令人震动。

  4月13日,赵朴老来到千年古刹白马寺视察,其间召见了来自贵州的24岁青年和尚印忠。听说印忠出家前毕业于贵州警校,因为对社会存在的一些腐败现象十分悲观而遁入空门;1991年初,江泽民同志视察白马寺时,对印忠和尚出家十分关注,就此发表谈话,向全世界表明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进行反腐倡廉的决心。赵朴老对小和尚谈起佛教,没有丝毫空洞的说教,而是引经据典,入情入理,娓娓道来。记得赵朴老讲起这样一个历史故事:唐太宗曾经问玄奘法师关于僧伽、僧团的状况,玄奘用“鱼龙混杂、凡圣交参”8个字给予概括。赵朴老说,社会上很多现象不能令人满意,佛教界里的现实也不见得就那么满意,看到不满的东西不要轻易就逃避了。正因为世上有许多不合理的事,我们要普度众生,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赵朴老的这番话语深入浅出,但充满智慧,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个人。

  赵朴老是享誉海内外的诗人、书法家,他才思敏捷,吟诗作词,出口成章,书法更是一绝。跟随赵朴老采访的十余天,日程特别满,陪同的领导特别多,大家都很渴慕大师墨宝,我虽也动过念头,但从未敢提出。机缘巧合,在赵朴老此番视察行将结束的一天早晨,我走进会客厅,老人刚刚吸过氧,即拉着我的手来到桌边,拿起毛笔,赵朴老夫人陈邦织先生在一旁提示他题“奋飞”两个字,老人并不作声,当场即兴赋诗一首挥毫题下:“轻歌缓缓梦归林,软语师师逐水流。忧乐后先天下事,樊楼争比岳阳楼。”赵朴老边吟边向我解释说:前两句是说北宋名妓李师师在开封樊楼的浪漫生活,后两句借用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句,就是不能忘记天下百姓的忧乐。赵朴老当即慷慨赠我,并予以勉励。陈邦织先生则把这首诗抄录后嘱我好好存放。我甚是激动,告诉赵朴老,我将随行十几天的采访写成了长篇通讯《千里觅禅宗》。赵朴老后来专门让秘书打电话让我寄到北京。这篇文章全文刊发在《河南画报》上,许多刊物转载。

  是年11月6日,开封大相国寺隆重举行佛像开光、迎奉藏经、方丈升座典礼。赵朴老对这一活动格外重视,他说相国寺在海外影响非常大,日本就有相国寺派,于是专门请全国佛教界著名的上海玉佛寺方丈真禅法师出任开封大相国寺方丈,并亲率国内诸山长老前来祝贺。这是赵朴老一年之内第二次视察河南,而且还邀请了日本相国寺友好访华团。典礼结束后,中日两国的相国寺缔结为友好寺院。整个仪式规模空前,赵朴老看到相国寺昔日宗风逐步恢复甚是高兴。他还连连问我:河南人对开封与洛阳哪个城市的印象好。后来赵朴老在河南曾赋诗一首,诗云:“论家事,我亦汴梁人。”我十分不解,问随行人员,得知赵朴老祖上乃宋太祖赵匡胤,一时豁然开朗。

  两次随行采访,赵朴老曾多次引用毛主席和科学家钱学森的话告诉我们:佛教是文化。这引起我对佛教文化的兴趣,我还专门在寺院请来一些佛书学习,对佛教文化知识不再那么存在偏见。这也许就是佛缘。1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欣喜地发现,佛教文化已成为中原文化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说,这其中与赵朴老对中原佛教文化的弘扬密不可分。⑥1

  □魏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