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福利院遭遇资金困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4日06:49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 ||||||
核心提示 有钱,或者曾经有钱,但不一定很多;耐心,至少是后半生的执著;博爱,胸怀天下,怜悯众生;行动,善的开始。 这是众多民办福利院创建者的基本写照。但这些福利院的发展也往往令人担忧,因为缺乏固定的资金来源而逐步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襄城县阳光福利院于2002年取得执照,创建者为许昌襄城县十里铺乡村民牛志远。几年来,他以个人力量收养70多名孤儿,帮助他们走好人生最关键的起步——小学、中学、大学。今年高考,福利院17个孤儿通过大专录取分数线,这意味着一大笔高校费用在所难免,已经耗尽积蓄的牛志远正面临福利院创建以来最为严重的困境。 自筹资金的困局 “没钱就朝别人借呀,怎么着也让这些娃儿们上大学。”6月30日下午,牛志远告诉记者,他正在筹款,以保证阳光福利院考上大学的孩子们顺利进入大学校园。 但他筹款的方式不是“化缘”,而是以个人名义向亲朋好友借钱,作“担保”的是他的信誉及两项主要收入——做铜像生意,一年能挣3万元至4万元;租地套种烟叶和红薯,除掉地租能获利6万元。 襄城县阳光福利院(以下简称福利院)是一所民办福利院,于2002年取得执照,主要救济失学孤儿,59岁的十里铺乡村民牛志远是惟一创建者。 早在取得执照之前,牛志远就零星地救济过一些失学孤儿,登门送去衣服及生活费用。在取得执照后,他将这些需要救济的孤儿领到福利院,让他们享受读书的乐趣和家庭氛围的熏陶。据不完全统计,牛志远已经救济70多个孤儿,目前福利院在册人数为39名。 今年高考,福利院17个孤儿过大专分数线,如果他们都被录取,按照每人平均5000元学费计算,牛志远每年就需要支出8万多元。再加上去年考上的4个大学生,秋季开学时,这批孤儿大学生的求学费用将超过10万元。 福利院的另外一些孩子则在读小学、初中和高中。高中生在免去住宿费和学费之后,每学期还要300元的书本费。 供孤儿读书和维持福利院生存的资金完全来自牛志远的个人收入。 从10多年前开始,地道的村民牛志远除了种地,开始铸铜像。他在家里面自做模具,然后朝模具里浇烧沸的铜水。铜像销往全国各地,每年获利近4万元。数年之后,牛志远积累了几十万元。 积蓄在福利院的各项开支中慢慢消耗掉。现在,牛志远和他的阳光福利院遇到了无钱可用的难题。 农民的道德实践 盛晓莉是福利院众多孤儿中的一员,高考分数刚过大专分数线,这与她的梦想之地——中国政法大学或者西北政法大学失之交臂。不过,牛志远安慰她,可以让她再复读一年。 她和这里的其他孩子一样,有着类似际遇。 盛晓莉来自襄城县颍阳乡,3岁的时候,妈妈去世;10岁那年,爸爸去世。弟弟比她小两岁,两人从此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她考上高中那年,因家境困难,弟弟辍学外出打工。 2004年10月的一天,班主任要盛晓莉写一份个人简历,两周后,她和另一个女生被叫到校长办公室,在那里,她见到一个朴实慈祥的老者。校长告诉她,以后的学习费用将由这位爷爷提供,而且,她将有一个新家——福利院。 老者临走之前,递给盛晓莉100元钱,告诉她这是以后三周的零花钱。 一周后,盛晓莉将“家”搬到了福利院。在这里,她结识了更多的“家庭成员”,他们大多数来自襄城县的各个乡村。她很少回到爷爷奶奶那儿,和这些人在一起,盛晓莉感受到了更多的家庭气氛。 盛晓莉在学校见到的老者就是牛志远。 有钱,或者曾经有钱,但不一定很多;耐心,至少是后半生的执著;博爱,胸怀天下,怜悯众生;行动,善的开始。 这是众多民办福利院创建者的基本写照。 牛志远无疑也是这样一个人。他创建福利院的理由很简单,“让这些孤儿生活得更好些。” 他盖了一个大院,共计20余间瓦房,里面开辟出男生宿舍和女生宿舍、娱乐室、食堂等,为孤儿们提供了足够的生活空间,根据年龄大小,这些孩子被送到不同的年级读书。 每天早晨5时30分,牛志远会准时起床,为一群孩子做早餐,然后喊醒他们。等到他们上学走后,他则去地里收拾农作物,或者去老屋里做铜像。 “德吉孤儿院”现象 德吉孤儿院是拉萨近郊的一家民间孤儿院,创办人叫达珍,是一位藏族妇女。以前做烟草生意,赚些钱后开了家甜茶馆,甜茶馆里经常有乞讨的儿童。于是,达珍萌发建立孤儿院的想法,2002年,这个愿望得以实现。 孤儿院最初收养了十几个孩子,后来收养的孩子越来越多,现在已收养了近80个孩子,单纯靠甜茶馆的营业收入已不足以维持孤儿院,最后不得不依靠社会上的爱心捐助来延续。 “没有社会力量支持,德吉很难继续下去。”德吉孤儿院的义工斯嘉说。 像德吉孤儿院一样,许多民间福利院成立之后,因为缺乏固定的资金来源而逐步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襄城县阳光福利院成立之初,牛志远的理想是,10年内培养100个孤儿大学生。他把救济孤儿的范围限定在襄城县境内。按照这种设想,以他的收入完全可以实现这个目标。但是,事情的发展往往出乎意料。 铸铜像生意从去年开始就不太景气,今年订单更少。而且,今年铜价几乎比原来翻了一番。收入来源减少,孤儿院的前景显得黯淡。 孤儿人数显然超出原先的预计。据介绍,目前福利院的孤儿,除了襄城县,还有来自宝丰县和郏县的。邻县的许多孤儿亲属在知道牛志远的福利院后纷纷前来,在“有难必救”的原则下,牛志远的福利院很快“超编”。 福利院的开支于是捉襟见肘。 福利院的开支主要有:每个孩子每3周100元的生活费,不包括买衣服和看病;水电开支约300元;厨师每月100元;每个大学生每月生活费300元;加上每学期的学杂费,每年开支不菲。 最近,牛志远将用作小儿子结婚的钱花掉,“这是最后的积蓄。”之后,他还向邻居借了5000元,用于福利院的日常开支。 大学费用的“瓶颈” 牛志远有四个儿子,老大老二老三都已经结婚,他们是典型的农民,农耕之外,做些简单的买卖。在他们眼里,父亲是一个具有淳朴乡情的老人,乐善好施,不过,他们虽然尊重父亲的做法,但并不能完全理解。 “他无偿供养这么多孩子,可自己孙子孙女的学费还是我们交。”牛志远的大儿子牛战峰说,父亲几乎不过问自己家的事,对待孤儿反而胜过亲生。 在福利院,孩子们都喊牛志远为“牛爷爷”。牛志远像家长一样,每天都陪着孤儿住在这座新房子里。 牛志远让卫校毕业的二儿媳开个门诊,平时专为这些孩子保健问诊;让大儿子在福利院旁边开个一分利饺子店。“没有客人来,饺子店实际上就是免费为孩子们开的。”牛战峰苦笑着说,父亲开个福利院,把全家人都动员起来。 然而,福利院能走多远,决定因素还是资金。从目前来看,孤儿大学生的费用是最大的难题。 “我们能做的,就是向高校提供相关说明,希望他们能减免孤儿大学生的费用。”6月30日,襄城县民政局一位副局长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去年福利院考上4名大学生,民政局分别向有关高校出具证明。 根据县民政局的证明资料,4个大学生各自写了减免学费的申请,其中一所大学免去学费和住宿费,福利院每年为此少支付3000元;另外两所大学有一定程度减免,但每个大学生每年开支仍在6000元左右;还有一所大学没有任何减免。 民间救孤往何处去 据了解,阳光福利院是襄城县惟一一所孤儿院。在此之前,当地孤儿一般被送到许昌市福利院,阳光福利院取得执照后,接过了救助孤儿的责任。 按照相关规定,成立民办孤儿院要经过省级审批,以严防有人借孤儿院之名招摇撞骗、拐卖儿童或者为违反计划生育者提供方便。牛志远当初想挂牌为“襄城县阳光孤儿院”,后来襄城县民政局建议其改为“襄城县阳光福利院”。严格意义上的福利院应主要以赡养老人为主,同时收养孤残儿童。“牛志远的人品和诚意及经济条件允许,县里就允许他大力开展救孤行为。”县民政局的人士说。 牛志远介绍,孤儿进入福利院必须有完备的手续:孤儿所在的村子、派出所和乡政府都要出具证明,另外还须达到入学年龄。不过,牛志远与这些孤儿并不存在监护与被监护的关系。目前,这些孤儿都享受低保待遇,即政府每月提供20元的生活补贴。 尽管缺乏资金,牛志远很乐观,他认为,渡过目前的难关之后,福利院还会长期维持下去。后续资金来源包括:孤儿大学生毕业之后,会拿出部分薪水回馈到福利院。 但是,一位多年参与民间救孤行动的义工说,民间福利院(或孤儿院)除了资金准备上的不充分,往往还缺乏与政府和社会的及时沟通与对接,这种情况会导致在创办人离世或发生意外时福利院就不复存在。 “有计划地争取社会支持及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才是民间福利院的长久生存之道。”这位义工说。③13本报记者杨万东 上图:孤儿们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氛围。 左图:拥有20多间房屋的襄城县阳光福利院。 福利院办起专为孤儿们提供保健服务的门诊部。 □文/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