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农村新貌 ——遵义“四在农家”访问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4日08:14 贵州日报

  五月天,余庆山乡,湄江岸边,娄山脚下的新农村,在烟雨中显得更加静谧秀美,一排排白墙红瓦的小楼房都掩映在青山之间,田园之畔,小溪之滨,乃至花竹丛中。

  省公民道德建设促进会一行14人,在袁荣贵会长的率领下,赴黔北考察“四在农家”建设。历时4天,参观了遵义市“四在农家”的发端地余庆县的龙家镇光明村,湄潭县的兰江村,遵义县的沙滩村等十来个村寨,听了县、镇、乡村“四在农家”介绍。袁会长说,遵

义的“四在农家”探索出了贵州农村建设、农民致富的成功路子。

  党员徐再友带头奔富

  一片片生机盎然的田野,一幢幢亮丽别致的小楼,一条条平坦的乡村水泥路,三三两两骑着摩托车,打着手机的农民……这就是我们所置身的余庆县光明村的真实景况。一栋小楼大门上的烫金门联:“三个代表顺民意,四在农家暖人心,铭记党恩。”男主人打着赤脚,两只裤脚湿漉漉的,刚从田头栽秧回来。“欢迎各位领导光临我家!”他说:“凡是到我家来的人对这副对联都很感兴趣。对联是上了中央电视台的啊。”主人显出无比的自豪。笔者与他攀谈之后得知,他叫徐再友,今年40岁,党员,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三年前,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组织了一支基建队伍,近百名青年农民学会了泥、木、水、电等建筑技术,他们抓住构皮滩水电站和许多移民新村建设的机遇,“四处出击,大工程、小活路通统不放过”。每人每月收入在600元以上。徐再友说,“四在农家为我们开辟了发财路,要不我咋个住得起这种房子,还供一个在贵阳医学院读书的娃娃。”见我们谈得热闹,徐再友的爱人放下喂猪的活插话说:“我每年要喂四头大肥猪,杀一头过年,卖三头,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啊。要不,咋叫‘富在农家增收入呢’。”两口子毫不遮掩他们的致富秘诀。

  村民万洪国勤学致富

  50出头的万洪国,生长在四季清波的湄潭县湄江边,是远近闻名的种菜专业户。是在“四在农家”创建新农村活动中,县里派下来的挂帮干部教他建成了两个蔬菜大棚,教会他种反季节蔬菜和早熟蔬菜,还为他提供了优良菜种。每个大棚每年让他净收3000多元,加上自己做木工的收入和儿子外出打工寄回来的钱,一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让老万引以为自豪的还有他那花木葱茏的小院。他告诉我们,这座小院是在老屋基上分三步建成的。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政策让他的木工技术派上了用场,四处为人修房造屋,挣了点钱。1985年初,盖起了第一层,大约250平方米。后来他种菜、木工活、养猪三管齐下。1995年初又加了一层。他俏皮地说:“不过当时是裸体的,还是2004年搞‘美在农家’展新貌的活动中,才给它穿了一层‘衣服’(指贴瓷砖)。”我们是坐在他家小院的那棵大伞一样的李子树下交谈的,树上已经果实累累,有点儿让人垂涎。“假若你们晚来半把个月,就可以吃上我家的酥李了。”老万很惬意。

  老支书何殿伦妙语说富

  湄潭县核桃坝村的老支书何殿伦说:“‘四在农家’农民爱,如今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煮饭不烧柴。”我们在老支书家四壁挂满奖状、奖章、奖牌、奖杯和他与中央及省领导合影的堂屋里听他侃侃而谈“农家苦”和“农家乐”。78岁的何老支书的一生是贵州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他挨过恶霸地主的皮鞭,当过农业合作化的带头人。改革开放之后,他率先带领全村农民脱贫致富,是一个响当当的、经久不衰的老模范。听同行的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翟荣凯(现任省公民道德建设促进会副会长)说,何支书前两年曾到省委机关作过报告,不拿稿子,口若悬河,顺口溜特别多,不断赢得阵阵笑声。这话一点也不假,他在给我们介绍核桃坝的“四在农家”创建成效时,几乎都是用顺口溜表达的。关于核桃坝的过去,他是这样说的:守着金土地/捧着土巴碗/穿的补疤衣/吃的包谷饭/个个都不懒/家家穷光蛋。关于核桃坝的现在,他是这样说的:“三农”政策亲/黄土变成金。还有:同盘那块田/同走那条路/如今种上了摇钱树/摇来摩托四处跑/摇来洋楼农民住。关于“四在农家”,他这么说:“四在农家”好办法/政策牵头干部抓/群众参与大家干/一家抱个金娃娃。作者:傅汝吉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