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把解放思想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安顺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改革试验的实践与探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4日08:42 贵州日报

  1988年4月正式建立的安顺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改革试验区,是在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创建的。1992年,省委、省政府批准在安顺试验区的基础上成立省级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赋予改革试验、对外开放和超前探索等一系列政策。18年来,安顺试验区实践探索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把坚决贯彻上级精神同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结合起来,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开发,是不断增强欠发达、欠开发地方内在发展活力的重要途径。

  

  安顺试验区建立和发展的历程,是根据胡锦涛同志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安顺试验区的建立和发展。

  1987年10月至1988年2月,胡锦涛同志连续三次到原安顺地区开展调查研究。在听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情况汇报后,胡锦涛同志首次提出了“多种经济成分”的概念,要求安顺的各级干部要“真正树立起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观念”。1988年2月29日,胡锦涛同志在听取原安顺地区、县级安顺市汇报集体工业情况后指出,要“真正把多种经济成分作为加快贵州发展的战略问题”,“凡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凡是符合贵州实际的措施办法,都要大胆采用,积极探索,也就是说,要敢于突破不利于生产力发展,不符合贵州省情的条条框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最根本的就是生产力标准,最终还要看有没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凡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凡是符合贵州实际的,或者从安顺来说,凡是符合安顺地区实际的,符合安顺市实际的,就应该大胆采用,积极探索”。在胡锦涛同志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1988年4月,省政府正式批准在安顺建立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改革试验区。

  1988年5月16日至18日,胡锦涛同志专程到安顺视察试验区工作后,于5月18日同原安顺地、市党政负责同志进行了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对安顺试验区工作作了重要讲话。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指出,“要把解放思想贯穿于试验的全过程”,“要紧紧围绕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的主题,深化改革,加快经济发展”,“要在完善、配套、用足、用好政策上下功夫”。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一定要办成一个开放的试验区。我们的试验区,是从我省的实际出发叫的,国家没有给特区和开发区的待遇,是在省的权限范围内搞的试验区。这个试验区,既是改革的试验区,又是开放的试验区。”

  1996年5月11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到贵州视察工作时,又专门到安顺了解试验区的发展情况。他在讲话中指出:“十三大以后,在安顺市搞改革试验区等,之后,在贵州又集中抓了一段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对当时贵州的经济、思想的开窍和经济观念的增强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使安顺试验区的改革发展保持了正确的方向。

  

  安顺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改革试验,促进了思想解放,起到了“改革探路子”的作用,取得了丰硕成果。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进行了超前探索和率先实践。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党和国家的这些重大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调整和完善充分说明,创建安顺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改革试验区,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正确决策。

  ———初步实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显著增强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在发展多种经济成分方面创造了“建立基金,择优扶持,记国家股,暂缓分红或分红再投入”等经验。充分利用试验区的一系列政策,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大胆改革所有制,原则上不设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将国有资产从一般竞争性行业中撤出,实现战略转移。鼓励经营者和能人持有大额股份,并创造了安置费折股、承担债务折股、负债持股、货币资金配股等多种入股方式,使改革试验区微观经济主体在所有制调整中实现股权结构合理化、多元化,极大促进了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如:1996年对原国营安顺制药厂以产权整体转让的方式改制,发展为后来的贵州百灵制药有限公司,引入全新的生产经营机制,形成民族药产业化、规模化研发经营;1998年对原地方国营安顺合成洗涤剂厂通过控股式兼并,引入上市公司山西南风集团,实现了优质品牌与中小企业的成功嫁接,使沉淀多年的国有资产得以盘活;引进外来民营资本建立贵州金星王啤酒公司,从落户到建成年产5万吨啤酒生产线仅用了7个月的时间。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上三户企业,2005年就完成产值50109万元,销售收入47282万元,实现税金4140万元。2005年,全市非国有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5%,其中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非国有经济为6.72亿元,占开发区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2.18%,非国有经济已成为试验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试验取得了许多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经验。一是坚持把贯彻上级精神与尊重实践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结合起来。安顺试验区的建立和发展一直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同时,试验区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促进改革试验持续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效。二是坚持不断解放思想,大力推进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创新。敢于突破固有的思想观念、框框套套的束缚,只要有利于加快发展,就大胆地闯、大胆地试;敢于正确对待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失误,真正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三是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深化改革的根本出发点。把发展中遇到的难点,作为推进改革的重点,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问题,努力发挥改革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四是坚持把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作为推进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不求所有、但求所在,遵循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打破封闭保守的所有制、行政隶属关系的制约,充分解放和释放现实生产力。五是坚持打好基础、扎实推进,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在注重战略把握的同时,对发展的每个阶段,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并确保如期实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

  

  解放思想无止境,改革开放无止境。进一步深化安顺试验区改革,是“十一五”期间努力实现“黔中崛起”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

  安顺2000年撤地设市后,省委于2001年4月决定将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由安顺市西秀区(原县级安顺市)管理的副县级单位升格为安顺市委、市政府的正县级派出机构;2003年,安顺市委、市政府批准开发区建立一级财政,并决定西秀区的宋旗镇、幺铺镇由开发区托管,批准组建西航街道办事处,使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一办两镇”的区域管理格局,辖区面积从26.73平方公里扩大到170平方公里,人口从5.2万增加到14万,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2003年12月,中共安顺市委一届七次全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市改革开放的意见》,结合安顺实际,在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把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改革试验扩大到全市范围。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充分认识扩大和深化改革试验的重要意义,只要是法律、法规、纪律没有明文禁止的,有利于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在全市范围内都可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积极探索加快安顺发展的新路。

  为支持安顺试验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省委、省政府对安顺市委、市政府《关于把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改革试验区扩大到安顺全市及相关问题的请示》进行了认真研究,于2005年9月12日下发了《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安顺市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复函》,安顺试验区广大干部群众备受鼓舞。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族干部群众坚持从实际出发,真正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准,少争论、不折腾,以改革的精神大力实施农业稳市、旅游兴市、环境立市、工业强市战略,全面实施人才战略,进一步探索符合安顺实际、具有安顺特色的改革开放之路,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十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60.5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06.03亿元,累计完成417.20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56.99%,年均增长10.98%,三次产业构成由2000年的31.96:34.17:33.87调整为2005年的22.64:38.57:38.79,为今后又快又好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安顺试验区改革具有新的内涵和积极意义。改革试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进行了超前探索和实践,但是我们对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和理论探索还很不够,尤其是对“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的具体框架和制度化设计还要深入进行探索,力求取得制度性成果;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安顺这样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在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实践中体现机制相对落后、内在发展活力不足的问题明显凸现,非常有必要加强对体制机制创新的积极探索;以安顺试验区为载体,展开全方位的改革试验,放心放手放胆地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尽快建立新的发展平台,促进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目标;安顺市是省内除省会贵阳市以外唯一不同其他省区市接壤的区域,矿产资源又相对缺乏,近年来国家和省的重大项目很少落户在安顺市,安顺实际上在省内已经出现“中部塌陷”的现象,需要面向市场,奋起直追。“十一五”期间实现加快发展,出路只能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开发。要充分利用旅游、区位、装备制造业、环境等方面的比较优势,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增强集体生产要素的市场竞争力,形成新的发展活力,尽快实现“黔中崛起”。更有力地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更好地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我们将抓住当前经济形势比较好、各方面改革意识不断增强的有利时机,打好深化改革攻坚战,不断深化安顺试验区改革,进一步消除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体制性障碍。一是加快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探索完善公共服务型体制和机制,营造诚信和谐、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的良好投资和发展环境。二是结合实际探索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具体实现形式,进一步实现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三是努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状态,建立统筹城乡共同发展的机制。四是加快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等社会领域的改革探索,全面提升公共保障和服务水平。五是加快发展资金、土地、人才和信息等各类要素市场,建立有利于各类生产要素充分活跃的空间。六是探索和建立有利于应用技术推广和创新的制度,增强创新能力建设。七是改革创新地方各级利益调节分配机制,进一步调动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作者:中共安顺市委安顺市人民政府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