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牢骚怪论:被左右两派忽略的争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4日09:05 四川在线

  经过两年多反思改革的争论,虽然在看似《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的定调中趋于“缓和”,但是,由于争论各方忽略了“市场经济成分决定社会制度”的马克思理论论断,所以,趋于“缓和”的争论,实际上并没有得到缓和,反而有可能因社会利益调整的深化改革再度出现更为激烈的争论。

  “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是“毫不动摇”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中国的社

会制度姓社,不姓资,不论市场经济成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都是这样。然而,马克思的论断也许会让人们陷于对社会制度认识的困惑。马克思在著名的《资本论》中做出过这样的论断:“雇工到了八个就不是普通的个体经济,而是资本主义经济,是剥削。”(《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篇第九章《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由此可见,“市场经济成分决定社会制度”并不是空穴来风的想当然结论,而是根据马克思理论而划分的。换言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就在于“公有制经济”主张与“私有制经济”主张的区别,社会主义是以保护“公有制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而资本主义是以保护“私有制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所以,从新中国成立那一天起,中国就是以主张和保护“公有制经济”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并且坚决反对主张和保护以“私有制经济”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并把这两种不同的经济形态主张上升到了誓不两立的意识形态斗争(阶级斗争)层面。时至今日,这种意识形态的斗争并没有停息,这也是今日中国改革进入到转型期发生的最为复杂的“阶级斗争”。

  邓小平的胆识和智慧体现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英明论断中,进而掀起了“从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的社会大变革运动,这场运动也称之为改革开放。换言之,这场市场经济的改革开放运动,就是要改变“公有制经济”难以实现民富国强的民族夙愿,只有大力发展“私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并存的“混合制经济”,才能够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这种“混合制经济”的原始动力就来自于“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意识形态淡化理论”,也就是被社会喻为的带有哲理性的“猫论”。由此不难看出,只有“混合制经济”的社会主义才能够实现民富国强的民族夙愿,也才能够最终实现民族振兴的中华大业。那么,这种“混合制经济”在没有严谨的理论实践支持下,就只能叫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过,愚下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主张+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主张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实就是保留了社会主义的政治特色+资本主义的经济特色的一种新型社会形态,所以,愚下在2004年6月4日的文章就提出了这种新型社会形态就是“社资主义”的观点。可以搜索这篇文章《牢骚怪论:社资主义也许就是中国特色(探讨)》,以及后来经过修改的文章《牢骚怪论:我们走在哪条路上?》。

  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据悉私有经济成分占到了国民经济总体成分的75%~80%,而且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改制,私有经济成分的比例还将扩大。沿海一带的私有经济成分达到平均80%以上,其中最典型的浙江温州达到了98%以上;中部地区达到了60%以上;西部地区达到了40%~60%。这些数据说明什么呢?简单的判断,中国已经不是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而是包含巨大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特色社会主义”。那么,按照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来说,马克思的“雇工到了八个就不是普通的个体经济,而是资本主义经济,是剥削。”的经典论断,就说明当今的中国社会就必然存在大量的“剥削”,甚至“压迫”。再加上“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确实存在不少的问题,而且形成了显性的贫富悬殊和分配不公现象,对社会稳定埋下了危机隐患,自然而然就引发了“问责”和“怀念”社会主义的反思改革运动。然而遗憾的是,“改革没有回头箭”的“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却并没有寻找到并形成“特色社会主义”强有力支撑的实践理论,也从来没有看到或听到任何精英敢于推翻马克思关于“雇工到了八个就不是普通的个体经济,而是资本主义经济,是剥削。”的经典论断的理论。所以,这才是如今所谓的左右两派虽然激烈论战,然而都忽略了的关键问题。

  坚持社会主义的左派是矛盾的,他们有充分的理由坚持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优越性,但却没有充分理由阻挡具有资本主义特征的“私有制经济”(或者“混合制经济”)的“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正确性;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资主义)的右派也是矛盾的,他们有充分理由说明具有资本主义特征的“私有制经济”(或者“混合制经济”)的“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正确性,但却没有充分理由化解中国社会存在大量的“剥削”、甚至“压迫” 的事实现象。由此可见,如今有关左右两派对改革的争论,虽说并不完全是徒劳的,但至少在没有(抑或是敢于)推翻或者改变马克思理论的前提下,左右两派对改革的争论除了具有言论自由的讨论意义外,也许对改革并没有更深更大的意义。

  过去的历史没有假设,现在的历史需要正视,未来的历史可以想象。值得提请注意的是,“哪里有剥削,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千真万确的真理,虽然对坚固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并不会对政权形成威胁,但是,不得不承认,“反抗”的另一种形式——博弈(或曰利益博弈),将会更加尖锐和激烈。因此,正视不正视和承认不承认当今社会的确存在“剥削”或者“压迫”的现象,这才是左右两派首先应当争论清楚的问题,论一论这些现象是不是改革需要经历的阵痛,进而才能寻找到遏制和消灭“剥削”或者“压迫”现象的办法与制度,也才能够最终阻止都不愿意看到的所谓“反抗”发生。这才是中国最需要的争论,最需要的理智,最需要的理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