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良好的示范足以使农民“合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4日09:23 南方日报

  声音

  倪江江

  当前,中国“三农”问题解决已到一个关键的界面。如果照传统的模式,只靠向“三农”政策倾斜,给农民更多实惠来增加农民收入,恐怕前景并不看好,无非是让现存的农

业生产方式勉强走下去,求个“稳定”而已。但无论世界发展形势,还是中国自身发展走势,都不会允许早该淘汰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长期保持下去。

  那么,中国新的农业生产方式是什么?解决“三农”的根本出路何在?这个问题从理论上解答不难,但实践起来难度非常大。

  这个答案,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毫无疑问是早已过时了,效率很低,对自然资源浪费很大,也无法组织社会资源提高整体效率和效益。我国许多地区农业增产不增收,有粮(作物)难卖,天灾难免,农资市场伪劣充斥等现象持续多年,有增无减。这些负面现象难以根除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基本上还是个体农户,又远离市场经济中心,信息不对称,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弱势者的地位。

  解决“三农”,根本出路就是改变农业生产者的弱势地位。而单户农民是永远不可能改变这个命运的,必须组织起来、联合起来,把个人和生产资料集约到先进的生产组织系统中去,形成组合优势,方能改变历史命运。

  既然把农民组织起来更好,可为什么这些年来,农业合作组织发展并不快?这是有非常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复杂的地方因素的。越是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低、传统文化习惯深厚的地区,搞农业合作组织难度越大。许多农户生怕失去土地,编入“组织”就再也没有生活保障,甚至没有人身自由了。这种顾虑是由来已久的,包括解放后历次政治运动对农民生活方式的冲击,几上几下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大变动,使农民对一些政策的变化心里没底,看不清楚的绝不敢轻易试水。农村中这种“保守”思想的根深蒂固,不是什么新形式可以轻易打动的。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是历史的必然。如何组织起来,采取什么样的合作方式,则要因地制宜。发起者不仅要熟知当地农民及其文化和心理,而且要善于高屋建瓴地把当地优势资源与全国乃至国际大市场的需求结合起来。绝不能像上世纪50年代搞“合作化”那样一刀切,一个模式套,一定要尊重当地农户的意愿。尤其要尊重和保护他们的首创精神,鼓励农民自己提出合作方案,自愿组合,即使不成功,也可以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寻找更好的方式。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因地制宜、自觉自愿、百花齐放,这是大势所趋。不必担心农户们不觉悟,良好的示范就足以促其省悟,关键是不能让农户们再走当年的冤枉路了。

  摘自《中国改革报》2006.6.26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