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审计"不点名",效力是关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4日10:02 东方网

  蒋萌作品集审计署关于2005年度中央预算执行的审计工作报告已然公布,48个中央部门、274个二级预算单位,共审计出违规违纪资金55.1亿元。此次报告除明确对财政部、发改委两大“焦点部委”点名外,其它违法违规部门并未像前两年那样逐一列出。今年审计“不点名”,随即引来议论与关注。

  事实上,对于“审计风暴”一说,审计机关一直不太“受用”,曾多次表态,这过

于激烈敏感,有“一阵风”之嫌,审计是揭露各种问题,从体制机制上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促进完善管理,强调制度化与长效机制。对于2005年度审计报告“不点名”,审计署有关人士表示:这并非出于“压力问题”,是根据修改后的《审计法》做出的变化调整;审计署在推行审计结果通告制度,将对被审计出问题的单位逐步向社会公告;每年刮“风暴”也不是很好,监督应步入常态,应该制度化、理性化。

  审计机关对“不点名”有其自身的想法考虑,但某些事是否真的如人所愿?

  审计工作、审计报告所以成为近年社会焦点,原因就在于它披露揭示了众多曾经不为群众所知、但却是年年发生的违规违法行为。诸多“大机关”被全面曝光,一件件违规行为被和盘托出,令群众切身感受到政府在政务、预算、审计等公开上的积极转变,对知情权与民主监督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人拍手称快。至于“审计风暴”提法,实际反映出各界对问题集中曝光、密集舆论下,处理、杜绝违规的渴望与期待。

  “高压风暴”下,“席卷”效果究竟如何?

  虽说近年审计报告都提到上年查处问题已被大部分整改,多少多少人已受到党纪政纪处分,但正如李金华所言:“今年讲挤占挪用,明年还是挤占挪用,搞了几年还是挤占挪用”,“违法违规问题十分普遍,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单位几乎找不到,而且总是屡查屡犯”。在不少单位看来,各类违规已是“家常便饭”,“犯事”已属“见怪不怪”。而审计机关对一系列机制缺陷、体制诟病是年年提,岁岁喊,但查漏的管不了立规矩的,很多事却迟迟得不到回应,如“泥牛入海”。李金华曾表示,单单是一个部门细化预算,他们整整提了5年,最后才得到有关部门的采纳。因而,某些人也形成了“虱子多了不愁”、“拆东墙补西墙”、“反正法不责众”心态。纵然是李审计长再“铁面”,也只能表态“我要喊得大家都知道,有关部门共同解决它,我的目的就达到了”。“高压风暴”尚且如此,不点名“温和细雨”效果会如何?

  不可否认,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是各种管理与监督的大方向。但这需要时间,也要求人们具有相应的观念意识,更离不开健全的机制作为前提。这一过程的实施是渐进式的,是“水到渠成”的。而如今很多问题恰恰是机制诟病、体制缺陷引发,一些人的观念也未转变,在缺乏足够前提保障、条件并不成熟下,监督却“不点名”、概述之、理性化,这是否恰当?审计署推行“审计结果通告制度”本意是监督常态化,但其分散、逐渐发布的特性,又有多少老百姓会去时常留心关注呢?

  “审计风暴”与“铁面审计”实际上仅是一种说法,它们真正表达的是群众对权力机关“龙多不治水”、碍于“人情面子”、光强调“客观原因”的强烈反感,以及对强力架构、雷厉风行、果敢解决问题的迫切呼唤。审计报告“点名”与否只是形式上的区别,而施压力度、重视程度、紧迫意识能否得以强化才是问题的关键。


作者:蒋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