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扶贫,“孵”出省内旅游第一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4日10:17 生活报

  本报记者 何兴丽

  过去的海林市横道河镇七里地村,农民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有上顿没下顿。2000年,扶贫开发项目在这里安家后,七里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全村自来水、电视、广播100%入户,到处是砖瓦房,人均收入超过3377元,已成为省级示范村、省内旅游第一村。近日,记者走进了这个旧貌换新颜的小村庄。

  奥林匹克广场平添农村无限风光

  记者在村委会主任郑太胜的带领下,首先走入七里地村中心的奥林匹克广场。

  秀雅的亭台、美丽的雕塑、挺立的石碑让人耳目一新,“农村里也会有这样大面积的广场?”记者暗自惊叹。

  据村委会主任郑太胜介绍,奥林匹克广场于2002年修建,占地12000平方米,是七里地村旅游观光的一个亮点。七里地村有着“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特征,小山沟里的人们祖祖辈辈耕种着人均只有半分的土地,三根肠子饿着一根半。可如今,村里围绕旅游业进行开发,不仅修建了奥林匹克广场,还修缮了海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遗址和极具民俗传奇色彩的育子石、袪病泉。

  “旅客之家”每年引来3万游客

  沿着奥林匹克广场,记者走进了一排排蓝瓦白墙、窗明几净的“旅客之家”。这些漂亮的平房既是普通的农家,也是接待旅客的“小别墅”。71岁的乔安鹏是这个村的老户了,“我们村有垂钓园、迷你高尔夫球场、网球场、沙滩排球场,来的人可多了。”记者了解到,现在村里每年能接待游客3万多人。

  “绿色家庭”的主人郑太昌也高兴地说:“以前村里连结婚都是‘迎亲礼车用人搬,新娘上轿活人抬’。如今,我家的貉子、东北三宝一应俱全,这都是党的政策好呀。”

  扶贫开发让七里地村旧貌换新颜

  是什么让七里地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迅速脱贫致富的,有什么特色项目吗?村委会主任郑太胜说,答案就是扶贫开发在这里落户,村民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

  2000年,七里地村被海林市政府确定为扶贫开发村,农民朋友迎来了希望的曙光。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七里地村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致富运动开展起来了。2003年,七里地村又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政府从资金到农机具等方面给予了大量的补贴,省财政拿出31万元用于七里地村的人畜饮水工程建设,聘请了技术专家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勘测,召开村民大会,确定利用山泉小溪建集水井,解决人畜饮水问题。

  七里地村坐落在张广才岭东麓,地势高峻,林木茂盛,且栖生着多种珍贵的野生动植物。又坐落于威虎山风景区内,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建于1926年的海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遗址也在七里地村。在扶贫开发项目的支持下,全村人开发了红色旅游,建了垂钓园、迷你高尔夫球场、抗联广场等特色旅游项目,采摘山野菜,庭院养牛、养貉,在短短的几年内一跃成为有名的生态旅游村。2005年,七里地村总收入实现67.6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3377元。

  (生活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