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查无此人的"拒母大学生"何以成"名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4日10:54 浙江在线

  也许不少媒体受众又得感慨“不要再来伤害我”了——据悉,一度引起公众哗然的“母亲千里来探望,被人拒在大门口”的新闻报道,经报道中提到的中国药科大学镇江校区认真核实,却是查无此人,这意味着新闻也很可能是子虚乌有。而抛出此事的江苏某报记者万某,至今也只是含混地表示“新闻主体是真实的”(7月3日《河北青年报》)。

  查无此人的“拒母大学生”,在公众的愤怒责问和唾骂中,早已成了一个“名人”

。但翻遍档案的涉事学校,却为那个怎么也找不出的“河北籍姓季贫困大学生”,承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事已至此,学校的紧张情绪如何去有效缓解,自然不是局外之人的我能想办法、出主意的。所以,我的思索还是落在“拒母大学生”何以能迅速地成了“名人”?

  一般来说,对于那些作假味道明显的杜撰性报道,人们大多是能及时看出痕迹表示质疑的。而“拒母大学生”的报道,显然跳出了这一层次。从网民山呼海啸般的跟帖议论实情中,我们不得不考虑起这样一个问题:虽然这次端上媒体的新闻报道疑似属假,但现实社会中真的没有这样的人和事么?否则,距这条“报道”首次出笼才一个月时间,单是网易和搜狐的相关跟帖数量,恐怕是很难达到3993条和3104条的罢。

  查无此人的“拒母大学生”何以成“名人”?是因为现实有这样的征兆,是因为生活有这样的温床。所以,才会有网友信以为真地称这不能全怨这位大学生,学校教育乃至社会也有责任,“这位学生内心其实非常痛苦!这不是道德问题,只能说明一个人的不成熟。”所以,也会有网友于深信不疑中愤然指出,“这个学生已经丧失了为人子的资格,即使他的学习成绩再优秀,即使他有很多的借口,都不能掩盖他自私、冷漠的心灵!”而所有的发言,无外乎一个原因,这个或许有假的报道实在太逼真了!

  炮制假新闻骗取受众的兴奋感和注意力,当然是很不光彩的行为。而在今天,我倒真的有点庆幸于闻悉“拒母大学生”报道的可能失真。但愿在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这样的群情愤怒,始终只会是一种“炮制”,而不会产生实例。


作者: 司马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