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38岁农民12次高考 改变命运如此之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4日11:25 云网

  一个38岁农民12次高考失利,并信誓旦旦要进行第十三次,十四次……一直考到45岁为止。(7月3日《长沙晚报》)于是,很多时评家把这位农民,确切地说是公民,描述为新时代的范进,认为是中了高考的毒,笔者以为这是不确切的。

  现代社会的包容性决定了一个公民具有支配自己命运的权力。曹湘凡为了借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摆脱农村里那种偏僻狭隘知识保守的生活状态,决心过上城市生活,而决

意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这是一个底层民众最朴素的选择,也是社会向上发展的动力,无可厚非。

  最朴素的选择,当然在曹湘凡眼中也是成本最低的选择——他1992年到1996年在广州打了4年工,没赚到钱,没找到自己的位置,打工赚不到钱,这是公开的秘密。于是,生活的教训让他把改变命运的宝押在高考上。从这点上看,民众改变命运途径的窄狭,是导致曹湘凡一棵树上吊死的直接凶手。在这点上,曹湘凡与考到老的范进确有同命相怜之处。

  然而12年的大好青春,消耗在一张文凭上,一张很难保证改变命运的文凭上,因为扩招,大学生已经不再抢手,因为社会的转型,大学也不再是塑造人才的殿堂,在外人看来,却是很不值的。况且,为了高考,他放弃了学农活,除了辅导高考学生,也不会其他谋生手段,妻子与他离婚,没时间照顾女儿造成情感上疏远,没能力孝敬双亲,这个机会成本又是多大呢?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社会要想稳定和谐发展,必须在制度框架内保证一个民众向上流动机制的有效运行;高考选拔就是这样的机制。但任何制度都有缺陷,高考也不例外,于是有了破格录取的补充辅助制度,来弥补高考制度的缺陷。近年来,体育、演艺界和新兴富人,屡屡成为上到北大、清华下到一般院校的破格录取对象;但它们的大门为什么对一位农民紧闭?推而广之,就算那些考上大学的寒门学生,面临着天文数字般的学费,不也是望校兴叹吗?

  改变命运的成本如此之悬殊,这不能不说是社会某个组织发生了病变。同样,改变命运的成本如此之悬殊,必然给底层的民众带来心理和情感上不平衡感和被侮辱感,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按照经济学的社会贴现率理论,如果民众改变命运的成本过于高昂,或者民众看不到明天的希望,他就会破罐子破摔,对眼前的一切都不再珍惜,如王府井大街上的那位叫嚣着报复富人的艾绪强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作者:王伟

  责任编辑:spring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