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庶民的胜利”——新政“90平米效应”十大猜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4日11:38 中国新闻网

  

“庶民的胜利”——新政“90平米效应”十大猜想

  2006年5月18日消息,17日国务院确定了对房地产市场实施宏观调控的六条措施。中新社发 马健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转载使用。

  “国六条”及其系列调控举措对中国房地产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这其中尤以“90平米以下户型占70%”为甚,甚至会影响一些地产商的生死——有专家预计,部分地产开发企业可能选择退出。其实退出也没什么,以中国目前的房地产开发规模,就是两年不盖房子也没什么,如同80年代一般,福利分房,没有什么商品房(有少量外销商品房),国家GDP仍然增幅百分之十几。“90平米效应”将是今后相当一个时期的主流话题。这里不妨作出如下十大猜想,供大家参考。

  一、部分开发商转战非住宅地产。他们已习惯于心理预期较高地赚钱,也许对90平米以下不屑一顾。商业地产、写字楼、园区地产(工业、科技地产)、物流地产、旅游地产、酒店地产、城市土地运营商等可能是他们的选择。

  二、大户型价位上升。大户型物业供应量减少而需求量持续上升(毕竟90平米不能满足后小康及以上家庭的需求,较高收入群体还是希望住得宽松一些)。由于大户型比例低,即使价位较高,也不会对平均房价影响太大,所以可能形成“隐身效应”——高高在上、愿者上钩、隔岸观火(中小户型火拼)偷着乐,难成矛盾的焦点。当然,国家还有“杀手暧”——征收特别消费税(如以不同户型级差征收物业税或其它税),如同对付进口豪华车一般。不过,总的来说,现在手中拥有大户型物业者,长远来看仍可宽心。

  三、中小户型竞争加剧。一项统计表明,如按新政作修改户型,仅以北京、深圳等大城市目前的水准,住宅供应套可增加50%以上。可以想见,中小户型会杀得天昏地暗,那种“鸡犬升天”的格局休矣,比品质、比户型、比装修、比价格、比营销……楼市在强大的外力作用下恢复了它相当一部分的本来面目。“房奴们”也许会舒展双眉,中低收入阶层的置业压力有望明显缓解。

  四、中小户型租金持续下降。由于供应量激增,除少数核心区域外,多数地段中小户型租金呈下降均势。投资者须谨慎,或降低收租期望值。

  五、中国居住形态将发生革命性变化。建设部负责人已明确表示,中国不可能选择美国模式,即低密度HOUSE的居住模式。那么我们选择什么呢?最大的可能是“日本模式”、“香港模式”(如深圳就有明显的香港痕迹)。据说,万科已派人去日本学习90平米以下的户型设计。在日本,在香港,100平米已属豪宅。

  六、目前如火如荼的郊居运动、大盘运动受到挑战。按原来的理想,住得远一些,可以住得宽一些。现在大部分都是90平米以下,干脆住城里,起码也是城郊结合部。开发商大片拿地的热情受到遏制。当然,在轨道交通网完备后,还会诞生新的卫星城。不过从日本、香港的情形看,这些卫星城也是高密度、高容积率、节能省地型的。

  七、混居时代来临。按照“深圳细则”,单个项目7:3,中小户型与大户型共存。原本较为清晰的富人区与非富人区的分野,在一些城市和区域被模糊化了。

  八、两代人分居。90平米以下户型住两代人、三代人显得局促,所以我们可能不得不看到两代人分居住的场景,甚至买门对门两套房会成为新潮流,若即若离,貌离神合,别有一番风味。这倒也符合社会学家关于中国家庭越来越小型化的预测。

  九、户型精致化。越来越多的地产商会像日本人、香港人那样精耕细作,精雕户型,以求效益最大化,提升竞争力。我们将看到90平米的四房二厅(深圳早就出品),60-70平米的三房,50平米的两房,30-40 平米的一房一厅,20 平米的一房(深圳最小的一房为15平米)……一批精细化的、专注于中小户型的开发商活跃于坊间,成为地产新势力。

  十、地产新政是“庶民的胜利”(一位著名经济学家语)。90平米以下中小户型的盛行,使中国的置业人群更加低龄化,越来越多的人甘心当“房奴”,成为有产者,使由中产、白领、灰领、高级蓝领等组成的社会中间阶层日益壮大,使中国社会阶层更快地朝着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方向发展。人们大多数敬业爱岗,努力工作,害怕失业,不敢轻易跳槽(否则有断供之危)。他们最终成为建设中国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

  (来源:香港商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